《善良的種類》是由歐格斯·蘭斯莫斯執(zhí)導(dǎo),歐格斯·蘭斯莫斯編劇,艾瑪·斯通,杰西·普萊蒙,威廉·達福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善良的種類》電影劇情簡介這是一部充滿喜劇元素的電影,由三段寓言故事組成,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變化構(gòu)成了喜劇的源泉。電影《善良的種類》講述了一個沒有選擇權(quán)的男人試圖掌控自己的人生,一名警察驚見失蹤已久的妻子但性格似乎截然不同,以及一位女士決心找到一位有特殊能力的人并相信此人注定成為偉大的精神領(lǐng)袖的故事。第一部分講述了一個沒有選擇權(quán)的男人的故事。杰西·普萊蒙飾演的角色,一個在生活中沒有太多自主權(quán)的人,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xiàn)狀。他掙扎、困惑,甚至有時顯得有些滑稽,但他的決心和毅力最終贏得了觀眾的共鳴。第二部分是一個反轉(zhuǎn)的情節(jié),杰西·普萊蒙再次飾演一名警察的角色,但這次他的妻子艾瑪·斯通回歸,然而她的性格似乎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情節(jié)充滿了驚喜和意外,觀眾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妻子,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提供了有趣的線索。第三部分講述了一位女士決心找到一位有特殊能力的人并相信此人注定成為偉大的精神領(lǐng)袖的故事。這個情節(jié)充滿了懸念和期待,觀眾會跟隨這位女士的腳步,尋找這位神秘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情節(jié)充滿了幽默和意外,同時也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偟膩碚f,《善良的種類》是一部充滿喜劇元素的電影,通過三個寓言故事展現(xiàn)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觀眾將在歡笑中感受到生活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會對人性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這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無論是喜劇愛好者還是喜歡深入思考的觀眾都會從中得到樂趣和啟示。
《善良的種類》別名:憐憫的種類,善種,并且,AND?,于2024-05-17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愛爾蘭。時長共165分鐘,總集數(shù)1集,語言對白英語,最新狀態(tài)正片。該電影評分6.1分,評分人數(shù)2070人。
以下是我對這部名為《善良的種類》的喜劇電影的影評。這部電影由三段寓言故事組成,由演員杰西·普萊蒙和艾瑪·斯通分別飾演了三個不同的角色,每個故事都充滿了幽默和驚喜。第一部分講述了一個沒有選擇權(quán)的男人,他試圖掌控自己的人生。這個角色展現(xiàn)了生活中的無奈和掙扎,同時也展示了人性的堅韌和勇氣。通過他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命運的力量,只要他們愿意去嘗試。第二部分是一個警察和他的失蹤已久的妻子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和意外,同時也揭示了婚姻中的變化和適應(yīng)。艾瑪·斯通飾演的角色雖然性格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她的堅韌和善良依然如故,這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部分講述了一位女士尋找一位有特殊能力的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充滿了神秘和冒險,同時也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勇氣。這個角色堅信這個人注定成為偉大的精神領(lǐng)袖,她的信念和堅持為觀眾帶來了深深的感動。總的來說,《善良的種類》是一部充滿幽默和感動的電影,它通過三個寓言故事展現(xiàn)了人性的堅韌、勇氣、善良和信念。這部電影的演員表現(xiàn)非常出色,每個角色都生動有趣,讓人印象深刻。同時,這部電影的導(dǎo)演和編劇也展現(xiàn)出了高超的技巧,將三個看似無關(guān)的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完整的電影。我非常推薦這部電影,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愉快的觀影體驗。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蘭西莫斯也許是近些年來口碑最兩極分化的導(dǎo)演之一。就拿“尷尬幽默”來說吧,他的電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莫名其妙的舞蹈、五音不全的歌唱、稀奇古怪的臺詞、毫無感情的棒讀,喜歡的看得樂開了花,不喜歡的只覺得手法低劣。這其后暗含著蘭西莫斯對“人”的一種觀察和看法,而喜歡他作品的一個前提,也許就是和他持有這種相似的觀念,具體是什么,我先賣個關(guān)子,在后面段落再展開。
這部緊隨《可憐的東西》上映的新作《善良的種類》,影評人紛紛評價早期蘭西莫斯(《狗牙》《龍蝦》)又回來了。的確,他與老搭檔 艾浮堤米思·菲利普 重新合作,拋開《寵兒》《可憐的東西》華麗的服化道,回到冷冽、生硬、干巴巴的風格,故事也愈發(fā)怪誕。
在這種情境下,《善種》講了什么樣的故事?這些故事在可怕可笑的獵奇重口之余,能否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我的答案是:能。
(前排提醒:本篇影評包含深度解讀和劇透,沒看的小伙伴們注意咯。)
憐之三章乍一看,《善良的種類》像是蘭西莫斯的《低俗小說》。一部電影由三個故事串成,每個故事中又有相同的演員出現(xiàn)。但《善種》本質(zhì)上又和《低俗》大相徑庭:后者是同一個宇宙的不同角色,在各自的故事里串場,前者則更像多重宇宙,同樣的面龐飾演不同的角色。只有一個神秘兮兮的RMF大叔,作為同一個角色貫穿全片,甚至小標題也是他。他的作用像《十誡》里的那個神秘男人,一句臺詞沒有,卻又反復(fù)出現(xiàn)。他像是一個黏合劑,把故事粘在一起,時刻提醒觀眾故事之間的相似處。
這三個故事有一個共同點:角色中,有一方處于主導(dǎo)掌控權(quán),另一方則拼命地滿足前者的要求和欲望。也就是說,它們有著共同的主題:控制與迎合。同時,這些故事充滿了卡夫卡式的荒謬感,角色們被他們古怪的思維牢籠死死框住,做出種種不合常理的行為,而沒有任何逃脫的可能。
事實上,這個主題就隱含在開頭的經(jīng)典名曲 Sweet Dreams 的歌詞里。有些人想要利用你,有些人想要被利用。有些人想要虐待你,有些人想要被虐待。人人都都在找尋什么。 看完三個故事后,你會對這首歌產(chǎn)生新的理解。
故事一:RMF之死羅伯特是個表面上幸福美滿的男人。他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可是十年來他隱藏著一個秘密:他生活的一切,從三餐吃什么到什么時候吃,再到婚姻、房與車,都是他的上司雷蒙德安排的。這回雷蒙德指派他去刻意營造一起撞車事件,目的是把對面的司機(即RMF)殺死。這越過了羅伯特的道德底線,他不得不告訴上司做不到。于是,上司立刻跟他斷絕關(guān)系。須臾間,羅伯特的生活分崩離析……
這個故事很好地打下了影片的基調(diào),將觀眾引入這個貌似自洽實則無理的世界。有些人物動機被刻意模糊,比如老板為什么要殺那個人,甚至還提前給了他一筆錢,使得他心甘情愿被殺兩次?為什么羅伯特這個成年人,多年來從不自省其生活的本質(zhì),僅僅是出于對老板的“愛”嗎?這就像卡夫卡《審判》中,法庭逮捕K也從不給出任何理由,抑或是《城堡》的K也沒有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非得和城堡死磕到底。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已經(jīng)深深地成為了不合理世界的一部分,我們也只得一道跟隨他們的腳步,去找尋他們的“理”。
羅伯特自始自終都在討取老板歡心的道路上,無論老板給出什么指示都全盤接受(除了謀殺)。(誠然,他偶爾有些自我辯解的時刻,只是轉(zhuǎn)瞬即逝,被屈服替代)可是,當老板“拋棄”他,本應(yīng)賦予了他全部的自由,而羅伯特也將真相告訴妻子后,他卻沒有任何新生的可能——妻子離開他,“跳槽”找新老板不要他,甚至自己連飯都不會吃了(自從倒掉炒蛋后,他就依靠漢堡包和外賣度日)??梢钥闯?,羅伯特是個習慣了依附他人,而早就喪失自己獨立身份的人。羅伯特約新老板交談的情節(jié)也耐人尋味:表面上他需要一份新工作,實際上何嘗不是找尋“新主子”呢。他渴望被控制,需要被控制,不被控就無法生存下去。這正是常說的“奴性”之體現(xiàn)。
諷刺的是,當羅伯特發(fā)現(xiàn)老板輕而易舉就找了個替代品的時候,他卻毫無意識到自己作為“工具人”的價值之卑微(就像他對撞車的擔憂不是自己的人身安全,而是目標的,看來他對自己的死活無所謂),反而被激起爭強好勝心,主動將RMF幾倍地殘忍殺害(從“意外”撞車的指標,到蓄意碾壓的超標),終于重又投入老板懷抱。沒錯,本當是出現(xiàn)人物弧光轉(zhuǎn)機的時刻,他變本加厲去沖KPI了,終于崩壞自己的原則,墮落到曲意逢迎的地步。這實在是充滿了導(dǎo)演對人性的灰暗態(tài)度,他拒絕任何覺悟和進步的可能。就像《判決》里的兒子一樣,父親一聲怒喝,他就如離弦的箭一樣,翻身躍江了。服從成為其本性的一部分,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個章節(jié)的故事是最平鋪直敘與簡單易懂的,因此觀眾普遍更喜愛一點。放在開頭,也很適合帶觀眾進入感覺。后面的故事,雖然沒有這么簡單利落,卻也有自身的長處所在。
故事二:RMF在飛這個小標題不禁讓人感慨:導(dǎo)演真的是懂放飛自我的。
從上一章節(jié)的公司上下屬關(guān)系,到本章節(jié)的夫妻關(guān)系,視角上自服從者視角,轉(zhuǎn)換為操控者視角,也就是更進一步,闡述了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多面性。
丹尼爾是一名警察,他的妻子麗茲日前在科考行動中遇海難而失蹤。念妻甚深的他開始接到詭異的電話,只有電流聲而無人應(yīng)答。不久,被救起的妻子終于返回,丹尼爾卻對她的種種反常舉動產(chǎn)生懷疑——從吃下以前不吃的巧克力蛋糕,到塞不進鞋子的腳,再到制服play,這些都讓他感到判若兩人。他逐漸相信,歸來的妻子是個露出馬腳的替身。于是,丹尼爾開始拒絕麗茲的喂食,直到他終于向妻子提出匪夷所思的要求……
本篇故事相較于第一篇,最大的特點就是模棱兩可性(ambiguity)。由于跟隨的是不可靠的丹尼爾視角,我們自始自終不確定麗茲到底是不是替身——盡管最后出現(xiàn)了“真身”,這一幕又顯得格外超現(xiàn)實,是真是假孰能辨?而丹尼爾那些懷疑線索,始終游走在“小題大做”和“確有其事”的界限中。這正是敘事的狡黠之處:正因為妻子的身份被模糊了,我們對丹尼爾的認同度也是浮動的。當麗茲嘗試很有耐心地哄丹尼爾,又說自己懷孕了,卻被丹尼爾冷暴力相待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麗茲是個隱含惡意的替身,還會同情她嗎?誠然,丹尼爾的表現(xiàn)是個十足的混蛋,可是“替身”的設(shè)定卻給予他行為曖昧的合理化,不論是拒絕進食還是驅(qū)妻出門。試想一下,我們生活中,有多少惡劣行為能夠巧妙地被合理化、正當化?故事的解讀和思考空間,顯然比第一篇更大了。
整個故事像是對愛情關(guān)系中權(quán)力不對等的黑暗寓言。如果有一方過于強勢,而另一方一再無底線退讓、滿足其要求,那么強勢方終于會“吃掉”弱勢那一方。最可怕的是,退讓方盲目的容忍,往往是不自知的。麗茲老爸罵丹尼爾是怪物的時候,麗茲當即扇了他一巴掌,并且講了她荒島的一段經(jīng)歷來說明夫妻二人間的愛。甚至于在護士問她身體遭受的暴力時,她積極地為丹尼爾辯護,還摻雜著自我指責。(正如丹尼爾不會考慮自己的需求與死活一樣,是一種自我降值)可怕的是,她的場景與丹尼爾對醫(yī)生撒謊形成對照,丹尼爾栽贓說她主動給他吃手指頭,是在反過來盡力把她描繪成恐怖的怪物(惡人先告狀)。這樣的情境,是不是很熟悉呢?
而丹尼爾變得如此惡毒的原因,影片其實也給出不少伏筆。譬如,早在妻子回歸前,丹尼爾對著一個嫌犯思念妻子,也許是暗示他思念的并不是這個“人”,而是她的外在“形象”。只要真人半點不合他的理想形象,他就疑神疑鬼;他并不容忍對方作為一個人所必然經(jīng)歷的變化(有什么比荒島求生更令人脫胎換骨呢)?!笆縿e三日,非吳下阿蒙”,這么簡單的道理他也無法接受。最后夢幻般回歸的真身,象征著他沉溺于自身幻想的終極墮落。當實實在在的“人”順從第地死去,他也就迎來了虛假的“形象”的懷抱。聚餐時候他說自己愛吃生肉,和后面突然舔舐/咬別人傷口的迷惑行為,也在鋪墊“吃人”的驚人之舉。
順便解釋一下,本章標題的“在飛”指的是飛直升機。(RMF is flying [a helicopter])RMF是那個飛行員……
故事三:RMF吃三明治標題意外符合毫無意義的Gen Z幽默*呢(笑)
也許不是意外……
最后一章的結(jié)構(gòu)要比前兩章更復(fù)雜,并非簡單的單線敘事。由于時長問題,觀眾在這個時候更為疲乏,觀感容易顯著下降。然而,從整體結(jié)構(gòu)來說,這一章節(jié)卻是對前兩章的補充與完善,從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升到人與集體、社會、身份認同的關(guān)系。這個野心,從邪教的設(shè)定就能體會出來。
艾米莉和安德魯是某邪教的成員,他們的任務(wù)是尋找一個能讓人起死回生的救世主。這個邪教有非常特別的教條:成員必須保持高度純潔,而純潔與水分、體液息息相關(guān)。因此,他們只能飲用含有教主眼淚的圣水(成員門都會隨身攜帶水桶和保溫杯),又不能吃魚。一種非常嚴苛的判決制度是高溫桑拿——其中一位教主只要舔一下沁出的汗液,就能知道成員有無“被污染”。
在找尋救世主的過程中,還引入另一條線:艾米莉的家庭線。她有一個(前?)丈夫和女兒,她為教義放棄家庭的同時又十分舍不得女兒,經(jīng)常偷偷跑進家里送她禮物。(注意她在女兒房間“播撒圣水”的動作,便是信仰對她行為影響的延伸)因此,她處于一種非常割裂的地步。
這個情節(jié)便補充了前兩篇不觸及的內(nèi)核:角色受制于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原因。也就是說,角色的背景與動機。艾米莉急于被邪教接納,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任務(wù)的執(zhí)著,另一方面也在于從她對丈夫的態(tài)度。丈夫三番五次尋她,而她一直處于一種冷漠、回避的狀態(tài),側(cè)面反映家庭生活并不美好。而丈夫的迷奸情節(jié)則證實這個伏筆——正如故事二,她的婚姻關(guān)系也充滿了暴力與操控,所以她不堪忍受,逃脫出來,希望融入另一個社群單元。
可悲的是,邪教當然不是正確的選擇。試想一下,為什么邪教有吸引力?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虛假的友善、平等、仁愛社區(qū)(所有人不分男女,貼嘴禮大概就暗示了平等的許諾),針對著艾米莉這樣迷失的人。教主等人提供的善意,其實只是把暴力與操控,用善意的糖衣包裝起來罷了。艾米莉和教主上床,教主暴露其丑陋得可笑的軀體,其實就揭穿了這種善意的真相,不過是情感操縱下的騙財騙色罷了。丈夫跟蹤艾米莉,編造女兒腿部受傷的蹩腳謊言,卻又準確無比地拿捏住艾米莉的軟肋。無論在丈夫,還是教主看來,艾米莉都只是一種可剝削的性資源,他們所主宰的環(huán)境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
回到尋找“救世主”線。本故事中,與艾米莉形成直接照應(yīng)的是蕾貝卡。她像個編寫好對話的NPC一樣主動找到艾米莉,告訴她自己的胞妹就是她要找的人(毫無緣由的出現(xiàn),充滿簡單陳述句的獨白,這段真是蘭味十足)。而種種條件中最困難的一條——雙胞胎其中一人必須死,她竟然能夠毫無壓力地接受,“慨然赴死”,有種舍身取義的味道。結(jié)果呢?胞妹被艾米莉以卑劣手段綁架,事成后又被艾米莉的糟糕駕駛習慣給殺了。同理,艾米莉說是要找救世主,最后在急切回歸社會認同的心理下,訴諸綁架,也是一種墮化。她們都相信大義(用“起死回生”簡單表述),也都不擇手段。這種動機上的善與結(jié)果上的惡,又是一種反諷。
而對救世主的篩選也引人深思:滿足的條件和內(nèi)在品行毫無關(guān)聯(lián),全部集中在外在上,如面孔、胸圍、身高、體重……最后獸醫(yī)昏迷不醒,也是一種巧思。她有沒有意識并不重要,只要符合條件有神力就行了。如此看來,所謂“救世主”也不過是一個不需要靈魂的工具人。
最后死去的就是主流出的眼淚,大概是嘲諷一把:“教主的眼淚”能有“救世主的眼淚”值錢嘛,卻在這里白白浪費了。其實,眼淚就是眼淚,人人都能流,只是權(quán)威們賦予其至高圣潔含義,像第一章的壞球拍一樣,就因為是雷蒙德送的,兩口子對其如數(shù)家珍,何嘗不是另一種被外界賦予意義的圣物。這就是為什么偷走球拍的羅伯特看起來尤其可笑,也暗示了他的結(jié)局。誰誰誰用過的,誰誰誰穿過的,誰誰誰死的時候戴的……都一樣。
如此看來,第三章的立意上升到反思個人尋求集體認同的焦慮,以小喻大,乃至抨擊社會范圍的約定俗成、道德信仰的可笑之處,怪不得要放在最后。
人即動物,動物即人綜上所述,《善良的種類》并非毫無邏輯的扯淡,而是有著層層遞進內(nèi)在邏輯,以荒謬喻現(xiàn)實的深刻寓言。蘭西莫斯獨到的黑色幽默,與彈無虛發(fā)的視聽掌控,使影片不僅懸念十足,更時刻傳達著不安的暗流洶涌,直至觸目驚心的戲碼上演,雞皮疙瘩未絕,又現(xiàn)啼笑皆非之景。可笑、可怕、可嘆,集于一片,勢必分化觀眾。不論如何,《善良的種類》呈現(xiàn)的,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觀影經(jīng)驗。
問題來了:善良到底是什么?
首先,這個標題絕對充滿反諷,因為貫穿全片的基調(diào)并非善良,而是殘忍?!胺N類”暗示了善意可以借由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倒是一種滑稽的扭曲,就好像許多爸媽天天念叨著的“為你好”,很多時候也是拿善良當借口,掩蓋自私心理而已。(很多事情還是需要論跡不論心的評判,要看對當事人造成什么客觀影響)
如此看來,影片中確實充斥種種扭曲的善意:故事一羅伯特表忠心的善意,故事二麗茲無底線的善意,故事三教主和丈夫的偽善、艾米莉與蕾貝卡由救世情節(jié)而生的善意……
真正的善意卻三番五次得到了操弄。我們看到,故事一的羅伯特,反復(fù)使出蓄意自殘的技倆,爾后成功騙取麗塔的同情心和好意;故事二的丹尼爾,則是依著麗茲泛濫的善意,把她逼上死路;故事三的丈夫編造謊言誘奸艾米莉,而艾米莉又用丈夫的招式對付獸醫(yī),又是流浪狗又是送禮,直到圖窮匕見,用暴力手段麻醉對方??刹赖氖牵@些技倆甚至呈現(xiàn)出一種傳染性,比如羅伯特的技倆,當時就是靠這個套路妻子歡心的,從而屢試不爽,艾米莉亦如此。
回收一下開頭賣的關(guān)子。麗茲在第二章講的那個《格列佛游記》式的故事,某種程度上透露出導(dǎo)演對人的看法:人如動物,動物如人。 這與第二章末尾的狗狗飆車蒙太奇呼應(yīng),也符合《狗牙》中學狗叫的兒女、《龍蝦》把人變動物的社會這些設(shè)定。在我看來,蘭西莫斯對人的動物性有相當敏銳的看法,他很喜歡把人比作動物,或者任何非人化的生物,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他的角色經(jīng)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無論是尬舞還是機器人一樣棒讀,本質(zhì)上是對社會禮儀的反叛和挑釁。
回想一下,狗狗做的事情,不就是影片中其他人類角色做過的事情嗎?飆車(故事三的艾米莉)、上吊(故事二的麗茲/故事三的蕾貝卡)、路面上錯位的被撞死的人(故事一的RMF)。被馴化的狗需要主子,被馴化的人何嘗不是這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善種》是《狗牙》命題的延續(xù)。動物按照本能行事,而人類也是如此,卻也更復(fù)雜得多,并非局限于吃喝拉撒這些原始欲望。蘭西莫斯也許想說,思維定式是可以轉(zhuǎn)換為某種本能的。這種思維的牢籠,就來源于各式各樣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中。
麗茲說島上的人變成了動物,而變成人的狗都善待人類,頓頓提供豐盛的食物(特別是巧克力),沒有控制,沒有虐待。這正是對控制關(guān)系的一種美好想象,也是全片各個角色荒謬之處的秘密所在。有了一個主子,他們才會心安,為了討得主子歡心,他們搖首乞尾、無惡不作。這也符合蘭西莫斯一貫的主題,如《圣鹿之死》中,面對掌握生殺大權(quán)的父親,兒子、女兒和妻子都通過順依、奉承的方式,企圖救自己一命。在地面爬行的兒女和躺于床上了無生氣的妻子,都是視覺上的直觀表現(xiàn);又或是《狗牙》的女兒用舔舐討好父親,也不難聯(lián)想到“跪舔”這一流行詞。
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本片中任何角色都沒有任何檢視人生的嘗試,因此會被本能般的思維囚籠牢牢控制,正如變成大甲蟲的格里高爾,似乎從思維上也逐漸接受“自己是蟲豸”的自我去值了。自然,他也看不到家人對他的冷漠麻木,反而在感激涕零中死去,真是莫大的諷刺。
本片中看起來很扯淡的隨機情節(jié),比如故事一關(guān)于甲蟲的談話,故事二唐突出現(xiàn)的臥室視頻,故事三籠子里的鳥,似乎也隱約從“人如動物”邏輯中浮現(xiàn)出意義來:甲蟲暗喻寄生關(guān)系;臥室視頻將思念與性欲并置,暗示“高級”情感和原始本能并無兩樣;籠子里的鳥不太隱晦地指向權(quán)力關(guān)系對人的囚禁……當然,也不排除為獵奇而獵奇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說,《狗牙》出現(xiàn)的燙手指、剪娃娃,已經(jīng)是這種傾向出現(xiàn)的源頭。還有人會說,只是符號堆砌罷了,沒有什么技術(shù)含量。這個我無從辯駁,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我而言,解讀與思考的過程中還是樂趣無窮的??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帶來怎樣相反的結(jié)論呢。
(本影評的標題“人是一種尋找主子的動物”,來源于油管的一則對本片的哲學分析,主持人提到這句話來自于拉康理論,我淺搜索下又查到它是康德的名言。由于這句話非常切合影片主題,我很贊同主持人的觀點,于是把它用作標題,只是對拉康和康德等哲學大家的理論,實際上不甚了解,還是歡迎學富五車的友鄰們一同來探討。)
注釋:
*Gen Z 幽默:一個隨機的毫無意義的字詞,一個意味不明的聲音,乃至一個字母,就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的某種幽默。具體例子:“Weedeater” "Perchance" "E" "鋼管落地聲" “突然站起的老虎”. 它有個老前輩叫“達達主義”,不過達達是有的放矢的,它的無理無邏輯針對理性的局限性,特別是理性與戰(zhàn)爭的關(guān)系。
Copyright ? 2020-2025 www.syjgw181.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