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是由Helena Coan執(zhí)導,奧黛麗·赫本等明星主演的紀錄片電影。
這是一個關于奧黛麗·赫本的紀錄片《奧黛麗》在北美發(fā)行權被奧黛麗GoodDeed獲得的消息。這部紀錄片由導演海倫娜·科恩執(zhí)導,SalonPictures負責制作。影片將揭示奧黛麗·赫本在外表完美的背后隱藏的傷心故事,以及她離開好萊塢追隨內心的聲音,投身人道主義工作并找到真正的激情的經(jīng)歷。影片將包含大量珍貴的視聽材料和深入的訪談內容。預計《奧黛麗》將于2020年在北美院線上映。
《奧黛麗》于2020-11-30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美國。時長共100分鐘,語言對白英語,最新狀態(tài)更新HD。該電影評分8.1分,評分人數(shù)2282人。
奧黛麗·赫本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女演員,她主演了許多經(jīng)典電影,如《羅馬假日》和《蒂凡尼的早餐》。她不僅以她的美貌和優(yōu)雅而聞名,還以她的慈善工作和人道主義精神而受到贊賞。奧黛麗·赫本是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并致力于幫助貧困兒童和難民。她的一生都是如此充滿了意義和影響力,她的故事將會激勵和感動觀眾。這部紀錄片將是一部難得的機會,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位傳奇女演員的內心世界和她對世界的貢獻。無論你是奧黛麗·赫本的粉絲還是對她感興趣,這部紀錄片都值得一看。
縱觀影史,在銀幕上留下驚鴻一瞥的美人很多。
但是,卻很少有人被形容是“誤落凡間的天使”。
她的容貌被譽為“上帝親吻過的臉頰”,她顛覆了20世紀人們對美女的定義。
她的妝容和穿著,至今仍被爭相模仿。
她就是一直被模仿,但卻從未被超越的——
奧黛麗 · 赫本 Audrey Hepburn
也許沒有任何一個女明星像奧黛麗 · 赫本一樣,幾乎成為優(yōu)雅和美麗的代名詞。
她脫俗的氣質和有品位的穿著,令她塑造過的銀幕形象一一成為經(jīng)典。
《羅馬假日》中俏麗的短發(fā),《蒂凡尼的早餐》的黑色長裙,《謎中謎》中的圓框太陽鏡,《窈窕淑女》中的寬檐帽……
直到今天,仍被奉為時尚的經(jīng)典。
然而,赫本自己卻說:“我從不覺得自己美麗,我希望胸部不那么扁平、肩膀的線條不那么硬,我的腳太大了,鼻子也太大了?!?/p>
的確,在女明星中赫本的五官和身材都不是完美的。
但她美好的靈魂就映現(xiàn)在微笑中,使得她如此與眾不同。
晚年的赫本投身慈善事業(yè),去到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qū)看望那里的兒童。
奧黛麗 · 赫本的愛心和美麗同樣照亮人間。
以上是大多數(shù)人對赫本的印象。
然而,這一切與她本人真實的性格形成奇妙的對比。
赫本的一生也并不像銀幕上那般美好浪漫。
今年剛上映的紀錄片《奧黛麗》,第一次讓人們看到這位天使完美外表下,不為人知的傷心故事。
奧黛麗 (2020)8.12020 / 美國 / 紀錄片 / Helena Coan / 奧黛麗·赫本
這位“誤落凡間的天使”童年卻并不美好。
奧黛麗·赫本出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后裔家庭,母親為荷蘭女男爵,父親是銀行家。
她的生活本該富足、快樂。
但二戰(zhàn)爆發(fā)后,父親因法西斯主義傾向拋棄了赫本與母親。
6歲那年,父母離婚。
這對她來說是“一生中最大的創(chuàng)傷”。
這也成為赫本一生缺愛,向往家庭生活的原因之一。
父母離婚后,赫本跟隨母親回到荷蘭老家。
正值二戰(zhàn)期間,荷蘭被納粹占領。
由于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tǒng),不但家族財產(chǎn)被占領軍沒收,奧黛麗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
赫本和母親大部分之間只能躲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
據(jù)說在1944年荷蘭饑荒期間,她常以郁金香球根為食,并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
她因此患上了哮喘、黃疸和貧血,長期的營養(yǎng)不良促成她瘦削的體型。
很多人羨慕她纖細的身材,而這其實是戰(zhàn)爭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記。
雖然如此,赫本仍然沒有放棄她的最愛——芭蕾。
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是赫本童年最大的愿望。
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她也不放棄練習。
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挨的木制舞鞋也沒關系。
二戰(zhàn)中后期,14歲的赫本通過芭蕾舞表演,為荷蘭游擊隊秘密的募捐。
她還會在舞鞋中偷藏紙條,為抵抗組織傳送情報。
這些都是極其危險的行為,一旦發(fā)現(xiàn),可能會被納粹處死。
像赫本這樣的女人,被形容為“小鹿”是不足為奇。
但真正了解她的人,對赫本的評價竟然是“母獅”。
這是很多觀眾沒有想到的,赫本其實另有剛強的一面。
《蒂凡尼的早餐》被譽為她演藝生涯的巔峰之作。
人們覺得赫本就是霍莉,霍莉就是赫本。
然而,這并不是為赫本量身打造的電影。
原著作者中意的女主角是瑪麗蓮·夢露。
夢露的經(jīng)紀人不想接這種“交際花”角色,所以這個角色才給了赫本。
赫本也無意塑造夢露那樣性感佳人的形象。
她甚至對片中造型提出自己的看法,去掉了小黑裙上原有的一切蝴蝶結裝飾。
而且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采用《月河》與制作人起沖突。
放話“如果要刪掉這首歌除非從我的尸體上踏過去!”
事后證明她的選擇與堅持是對的:
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那首《月河》也成為影史上的經(jīng)典歌曲。
甚至那條簡約的黑裙也成為赫本的象征之一?!?/p>
除了母獅,赫本還被評價是“戴著天鵝絨手套的鐵拳”。
她就是那種外柔內剛的女人。這種剛強可能來自她早年坎坷的經(jīng)歷,以及多年艱辛的芭蕾舞訓練。
這一切才使得她能在好萊塢世界里求生存。
好萊塢著名導演彼得·博格丹諾維奇評價赫本時說:
“在鏡頭之外,她雙手顫抖,拼命抽煙,焦慮萬分,對人和善,又脆弱無助。但是一旦開始拍攝,當她進入鏡頭之后,奇跡就發(fā)生了。她精神煥發(fā),神采飛揚,從她瘦弱的身軀中迸發(fā)出一種力量,就象一只鐵蝴蝶。”
但赫本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
由于缺乏安全感,她努力塑造出一個完美的形象。
但她覺得自己并不美,她對自己的評價是:太高、太瘦、腳太大、鼻子太大、還不是金發(fā)。
只是因為服裝的加持,才給了她很大的自信。
赫本脆弱的根源可能因為幼年時父親的離開。
這是她遭遇的第一個創(chuàng)傷,也令她十分缺乏安全感。
并讓她在日后的感情生活中容易輕信且依賴他人。
1964年,赫本曾通過紅十字會找到了父親。
自從1939年二戰(zhàn)前的那天起,二人就不曾見面。
但25年后的相聚并沒有想象中的感人場面,父親表現(xiàn)得很冷淡。
他并沒不想接受這個女兒,強顏歡笑的背后,是赫本再次的心碎。
她的這種不安全感,轉化為她與男人的關系。
赫本有過兩段失敗的婚姻。
1953年拍攝《羅馬假日》時,
格利高里·派克將演員兼劇作家梅爾·費勒介紹給了奧黛麗·赫本。
兩人一見鐘情,第二年就舉行了婚禮。
婚后,赫本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是少數(shù)片酬過百萬的女演員之一,梅爾卻只能被成為“奧黛·麗赫本的丈夫”。
這段女強男弱的關系最終使二人漸行漸遠。
1967年9月1日,赫本與費勒宣布離婚。
在這段婚姻中,赫本經(jīng)歷了三次流產(chǎn),才誕下兒子西恩·赫本·費勒。
孩子可能是這段婚姻帶給她唯一的安慰。
赫本喜歡孩子,她很享受當媽媽的感覺。
為了陪伴兒子西恩,她在1967年告別演藝圈,推掉了很多電影邀約。
在事業(yè)巔峰期,退出好萊塢近10年。
第二任丈夫是比赫本小了9歲的意大利心理醫(yī)生——安德烈·多蒂。
深陷離婚挫敗中的赫本,被多蒂的熱情和關懷打動。
二人閃婚后,赫本誕下次子盧卡·多蒂。
為了維系家庭,赫本息影在家相夫教子。
但她很快發(fā)現(xiàn)多蒂是一個四處留情的花花公子。
1981年,赫本與多蒂的婚姻關系宣告結束,她再次選擇了獨身。
童年對家庭的渴望和對被父親拋棄的恐懼,讓赫本極度缺愛。
每段感情中,她總是毫無保留地付出。
而每一次都換來遍體鱗傷。
經(jīng)歷了兩段不幸的婚姻,但赫本并沒對愛情失去信心。
1980年冬,奧黛麗·赫本與演員羅伯特·沃德斯相識于朋友的書房。
對婚姻感到失望的赫本與剛經(jīng)歷喪妻之痛的羅伯特,互相找到了心靈的慰藉。
兩人有著相似的性格和愛好,
都喜歡鄉(xiāng)村生活,喜歡狗,向往寧靜平淡的生活。
此后的十余年兩人相濡以沫,
雖未結婚,但赫本稱羅伯特為靈魂伴侶。
此時,步入老年的赫本終于找到了她向往已久的摯愛。
盡管青春不再,但她的從容與優(yōu)雅卻不曾減損半分。
赫本并不算長壽,她的一生不過64年。
在其后的余生中,她將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慈善事業(yè)中。
晚年的奧黛麗·赫本是聯(lián)合國的愛心大使,常年奔走在世界各地最貧困的地區(qū)。
由于她的影響力,很多人開始關注第三世界國家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
赫本曾說:
“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是世界只有一個,它正變得越來越小,人們之間的接觸也不得不越來越頻繁。
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那些富有的人就有義務、有責任去幫助那些一無所有的人?!?/p>
她曾坐在貨運飛機里的米袋上,輾轉20多個小時飛到戰(zhàn)火紛飛的埃塞俄比亞。
當時那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當?shù)亓餍胁〕涑猓毦粤〖?、肝炎、斑疹傷寒、瘧疾、狂犬病和腦膜炎盛行,個人前往風險很高。
1992年,她在索馬里看到大批因傳染病和饑餓死去的兒童,被堆在貨車上一車一車的運走埋葬。
悲傷的她甚至爬上卡車查看那些兒童的尸體。
1993年1月20日處于彌留之際的赫本,大多數(shù)時間陷入昏迷。
在短暫的清醒時刻,大兒子肖恩問她還有沒有什么遺憾。
她說:“沒有,我沒有遺憾...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兒童在經(jīng)受痛苦?!?/p>
這是她離開這個世界前,說的最后一段話。
2002年5月,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塑起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
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以此來表彰赫本為聯(lián)合國所做的貢獻。
赫本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人。
赫本去世之后,《紐約時報》發(fā)表了一段關于她的社論:
“奧黛麗從來不擺出一副雍容華貴的樣子,也不掩飾自己的衰老。她就像任何一個63歲的老人,比那些不愿暴露年齡的同齡人更加鎮(zhèn)定自如。真希望她能再長壽些,教育我們如何進入老年。”
人們常說“歲月是把殺豬刀”,感嘆再美的容顏也會在歲月中凋零。
但也有句話是“歲月從不敗美人”。
端看赫本晚年的照片,消瘦、干癟、皺紋和色斑顯露在她的臉上。
沒了精心描畫的平眉和假睫毛,她的臉上卻多了一份返璞歸真的清朗。
但我想任何人都會同意,此時的她仍擔得起美人二字。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們才明白,真實的赫本并不是柔弱美麗如小鹿的女人。
與之相反,她是堅持自我的母獅,是穿著木質舞鞋揮汗如雨的舞者。
她是為了照顧孩子選擇退隱的母親,是在索馬里爬上卡車查看死去兒童的老人。
這是奧黛麗 · 赫本,誤落凡間的天使。
*本文作者:RAMA
Copyright ? 2020-2025 www.syjgw181.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