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人》是一部改編自JhumpaLahiri的同名小說的電影。故事講述了印度青年剛戈里在火車上讀果戈理的小說時,遭遇了一次事故,但奇跡般地幸存下來。在一位老人的建議下,剛戈里決定去美國闖蕩。他與印度姑娘阿什瑪結(jié)婚,并一同前往美國開始新的生活。然而,阿什瑪常常因思鄉(xiāng)之情而煩惱。剛戈里決定用果戈理的名字給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起名。多年后,果戈理長大成為一個建筑師,并與一位白人女友建立了關(guān)系。在這個移民家庭中,每個成員都面臨著文化差異和個人定位的挑戰(zhàn)?!锻恕吠ㄟ^細膩的情感描繪了移民家庭的故事,展現(xiàn)了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中的困惑和奮斗。這部電影將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融合,給觀眾帶來了一場感人的旅程。
下載的時候我還很猶豫了一下,因為擔心太悶,我電腦里太多我覺得悶沒有耐心看下去的片子了。
看到相親的時候,就差不多進入了狀態(tài),等到故事到了一半的時候,我按了暫停鍵,到廳里和媽媽說這個故事,我說很象我們家的故事一樣。媽媽就聽我把那一半的故事說完,然后我說,我繼續(xù)回去看了,事實上我覺得我的心情還有點小小的激動,只能借助于這樣的講訴讓我的心情平靜下來。
故事后來就看完了。
事實上要我說我也不知道說什么。
我姐姐今年的回國,是她離開家第二次回來,轉(zhuǎn)眼之間,她已經(jīng)去了八年。嫁嫁(就是外婆)去世,是大前年的事情,有一年我姐姐準備回來,可是卻懷孕了,然后又覺得孩子太小,飛機上可能不行,所以我外婆死前,是沒有見到我姐姐的。前年我與我姐姐分別五年后再在美國相見的時候,姐姐說,她怎么就沒等我呢,語音之中是難過的,但是我和我姐姐都沒有哭。
故事里的一對印度人也是,在美國的北方生活下去,離開家,生了孩子,然后有第二個孩子,以為一切都不會有變化,一切還在原地等待,然后傳來的是她的祖母去世的消息,那是她第一次回國。她第二次回國時,兒子是高考的那一年,一家人回到印度,給所有人帶上禮物,禮物有什么不記得了,只記得還有一把傘,丈夫還寫了一個單子,每分配出去一個大概是劃掉了一個。
姐姐也是如此,零零碎碎的,只是有一次她和我說,好象國內(nèi)的人都不怎么用美寶蓮了,是覺得便宜嗎?他們在國內(nèi)用的,都是我在美國也不會舍得用的。我都不好意思送出手。
我說,東方本來就是世界奢侈品的大國。我后來還加了一句,因為我們都不怎么化妝,所以你送也沒有用。
貓說,你姐姐顯得好老呀。她只比我大一歲。
有海外親戚或者是件值得羨慕的事情,我辭職的時候,單位里有很多流言,大意就是,自然是出國了,才會辭職。我憤憤不平,有一個同事說,你為什么生氣,這又不是什么壞話。花花安慰我說,沒什么,那些人都是俗人。
我并不無意在比較兩國的政治制度,或者經(jīng)濟環(huán)境,或者大的發(fā)展,小的進步。
但是真正讓我難過的是,在意親情,在意除了社會環(huán)境除了金錢以外的人與人的牽絆的是不是真的那么少?是不是所有人真的覺得,時間不存在,家里的白發(fā)之人既然能將白發(fā)染黑,自然就是沒有老的。
那些我覺得就象是墨汁中間一塊白一樣明顯的東西,從來沒有人看得到一樣。是真的是因為認識的淺薄,書讀得不夠多,還是僅僅只是因為,那些心里的感情早就變質(zhì)的太多了。
我離開電腦時,故事里正放到那樣一段,爸爸給兒子取名字叫果戈理,這個奇怪的名字,讓兒子在讀書時受到了一些嘲弄,果戈理是一個有點精神問題的人沒有什么朋友孤僻的人,當然也不怎么符合現(xiàn)代的審美,我想他也沒有什么錢。在兒子高中畢業(yè)的時候,爸爸辛苦地在書店里訂了這本書,經(jīng)過了幾個月到來,顯然,誰還在現(xiàn)代看那么一本古老的書。爸爸試圖向兒子解釋,這個名字的由來,兒子當然是不在意的,后來爸爸說,他和我一樣,都在異鄉(xiāng)渡過了半生。
這是這一句話讓我有點看不下去了。我和媽媽說這個故事,說這句話,媽媽說,當然他不能理解。我說,笨笨要是在美國長大也是這樣。媽媽說,是呀,他在美國長大,他以為那里就是他的家。我們都有點難過,只是媽媽用格外樂觀的語氣說,“好在,他馬上要回來了?!?br>我們同事都喜歡問我,你們家笨笨的外語一定很好吧。
我們都被英語考到怕了,怕到都忘了知道,英語只是我們一種選擇。
媽媽總說,笨笨回來時還是要在北京去玩一下,我也總反對,他那么小,能看明白一些什么呀。
年輕時,你可以等自己,但沒人等你。
故事里的爸爸去世了,當我媽媽后來進來問我故事的結(jié)局是什么時,我告訴她。
那個男孩子正一心想融入到美國的主流白人社會里,那時正在談戀愛,他的媽媽花了很長時間,一個人在孤伶伶的房子里打了很久的電話,找到了他,告訴他這個消息。
去美國的印度人,我想和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一樣,都是在從事基礎(chǔ)學科的研究,死是很意外的。
男孩剃了頭,想象一個印度人一樣活著,他后來找到了一個印度圈子里的女孩子戀愛,結(jié)婚,他以為他懂得的文化,那個女孩子也懂,然后,那個女孩子愛上了一個白人,離開了他。
故事的結(jié)局,男孩子在火車上看著《外套》,象他爸爸一樣閱讀。他的媽媽回到了印度,在恒河邊唱歌。
我和我媽媽講完了這個故事,媽媽說,哎,你想認識你的文化的時候,她沒有認識,她又想融入白人社會。
不過我倒不是這樣理解的,事實上,這個故事沒有在反復強調(diào)兩個民族,或者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沖突,事實上,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我相信這個世界總是會慢慢縮短各種差異,你選擇一個所謂的正宗美國人,和打上各種印符的,美籍華人或者美籍印度人,并無太多區(qū)別,區(qū)別只在于,他是不是愿意和你擁有同一個世界。
故事也沒有反復強調(diào)作為第一代移民者和后來者之間的沖突,反而在強調(diào)這兩代人之間的某種理解。
一直到故事的結(jié)尾,男孩子都沒有和他的兩位愛人談起他名字的故事,關(guān)于各種各樣的好幾個層次的理解的故事,也許他自己都覺得他可以去理解一生,但是還沒有找到值得分享這些體會的人。
回頭看下載時,網(wǎng)上提供的資料,仍然想不起來到底是什么讓我下了這個下載的決心,不過我喜歡里面的團結(jié)著“名字”的展開的故事,因為是美國的故事,屬于印度文化特有的歌聲和舞蹈都減少了很多,但是結(jié)婚的那場戲中,兩個美國長大的印度孩子仍然表現(xiàn)了一些在他們血脈之中的美。
不過有幾處,我是覺得并不那么重要需要描寫,比如,回到印度時,男孩子去長跑,家里的仆人去追他,想表現(xiàn)一下美印的差異,我覺得不大有必要,這樣的差異,一定有的,但是對于整個故事情節(jié)都沒有太多的意義。還有,男孩子因為看到了世界七大奇跡的泰陵姬,決定報告建筑也有點讓人覺得轉(zhuǎn)得太快了。
事實上我覺得用了一個俄國的作者是比用一個印度的作者的名字更有意義的,人生的答案,也許并不是從一個狹隘的國家限定的文化中給出的,而是在于這個世界上存在過的,各國的偉大的人,他們也許已經(jīng)共同給出,或者正在共同給出。。。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