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是一部芬蘭電影,講述了兩個在守舊信仰下成長的女孩走出家鄉(xiāng),探索外面世界的故事。她們在快節(jié)奏的都市中感受到了信仰和貞操的流失,最終領(lǐng)悟到了信仰的重要性。這部電影描繪了青春期的困惑和成長的代價,給觀眾帶來了深刻的觸動。
開篇即用長串的文字解釋了萊斯塔迪烏斯主義。原本想放松地看一部輕喜劇的愿望破滅。
我被海報欺騙了。
隨著鋼琴聲漸重漸急地推入,重復(fù)著同一段旋律,節(jié)奏漸快,如晨鐘輕鳴。鏡頭切換著清晨薄暮下村莊的景色,越推越細,是女主角之一的擁擠的臥室,她是最大的姐姐,兄弟姐妹10個。
在這保守安寧的村莊,人們遵守著萊斯塔迪烏斯主義,他們宣揚懺悔和原諒,他們以字面意思解讀圣經(jīng),”避孕、酗酒、電視、節(jié)奏音樂、婚前性行為,都是被禁止的“。
如果一個吻都被稱作撒旦的誘惑,那教堂的神父或會因此而不堪重負,他要寬恕的人太多了。 有多少人沒有抵擋住撒旦的誘惑,輕易交出了信仰。
哦,不是這樣的,瑪利亞倔強而堅定的說”我只是想看看這個世界是怎么樣的“ 。
或許所有人都會在剛成人的這個年紀(jì),感知到新鮮世界的召喚。這是一種本能反應(yīng),無法抗拒,如有無形的力量,將你推入,將你卷入,要你脫離原來的世界,去找那個外面的自己。
主動或被動,無論如何,2個女孩都來到了繁華的城市。
相約在看透了世界之后回去尋求寬恕。
瑞科爾內(nèi)斂保守,瑪利亞熱情奔放。
但她們都無法抗拒紛繁世界帶來的新鮮與刺激。
年青的身體怎允許被禁錮在苛刻的規(guī)條之下。
她們尋求解放,即使面對信仰對心靈的叩問,依然忘我奔馳。
第一次化妝,第一次被酒精迷惑,第一次體驗pub的喧囂,第一次感受電影的激情,第一次被人搭訕,第一次搭訕別人,第一次,的吻,”好像別人在你嘴里塞了一條魚“ ……
撒旦誘惑了她們
一切來的會很快,暴風(fēng)驟雨。
當(dāng)那一刻,似在夢中驚醒,狂喊著:“我失去信仰了,我失去信仰了……”狂亂地奔走在田野間時,瑪利亞極度恐懼,她害怕自己已經(jīng)被魔鬼吞噬了,她哭喊著“我是骯臟的,我會下地獄……“
但,照鏡時,她容顏依舊,瑪利亞對鏡中的自己微微一笑。
又是激情滿懷的布道:
“我們都是罪惡的,被撒旦誘惑著”
“我們是罪人,認為我們的罪都很獨特。不是的,我們的信仰僅僅建筑在主耶穌的功績之上……”
夏季禮拜壯觀的人群,11萬芬蘭人信仰著萊斯塔迪烏斯保守主義。
“你們所有的罪過都將在基督的血與他的名義下得到寬恕?!?br>
琴身漸起,身披白紗的瑪利亞,結(jié)婚了,她把花球拋給了瑞科爾。
然而她并沒有循著家族的軌跡繼續(xù)。
女孩畫著妝,開始了自己的堅持,她終收整行囊,離開。
母親流著淚哽咽:“看到自己孩子將要下地獄的感覺,真是太恐怖了?!?br>密而急的琴音,重音漸入,車窗外奔馳的原野,似是焦慮,又似是遠方未知的美好。 摩挲著頸項間的十字架,悠揚的女聲響起,滿頰淚水的側(cè)面……
信仰不必苛求,是自我的選擇,如何去堅守更是靠著內(nèi)心的力量,從不是教條規(guī)則可擺布的。
正如我們探尋世界時堅持的自己,雖在誘惑中情難自抑,有時也短暫迷失。但有時只是好奇……
我們身體里有一只獸,它咆哮著想要吞噬曾經(jīng)墨守的自己。
內(nèi)心是狂亂的。 堅守者有堅守者的迷茫,破除者有破除者的叛逃。
到底是堅守者的懦弱還是叛離者的懦弱?
我始終覺得瑞科爾和瑪利亞是一個人內(nèi)心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導(dǎo)演讓她們分化出來,更清晰地能看到我們的內(nèi)心。 你也一定有過在誘惑面前的猶豫,有一個小人唆使你放縱吧體驗自己,另一個小人使勁拉住你牽絆你的縱情。
撒旦只誘惑脆弱的靈魂,這讓我想到《蝸居》中的海藻,她的墮落,終是方向的迷失。
信仰是自己的神,不是家族或他人的強加,需要尋找并堅守。
PS:
我欣然感動于瑞科爾、瑪利亞、托尼、尤西四人初遇時的羞澀與局促。閃爍的眼神,詞不達意的語句,僵硬的笑容,”我們不完全認識““我們只是見過面” 4個演員演來清澈而自然,我尤其喜歡瑞科爾,她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 青澀的女孩,應(yīng)該都是這樣長大的,都是在與異性相處的局促之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原聲很美,畫面很美。 北歐風(fēng)格的影片,干凈而明朗,帶一點陰郁,慢節(jié)奏,細膩的處理,讓觀影者有視覺、聽覺的享受。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