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著北》是一部喜劇電影,講述了兩個年輕的大學生雨果和布勞略的故事。他們對西班牙的就業(yè)機會和未來感到失望,決定移民到德國,希望能夠找到更好的生活。然而,當他們來到德國后,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夢想與現(xiàn)實相差甚遠。他們對德國的期望變成了泡影。在德國,他們遇到了種種困難和挑戰(zhàn)。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就業(yè)壓力等問題接踵而至,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盡管面臨著困境,雨果和布勞略并沒有放棄。他們開始積極尋找機會,努力適應德國的生活方式。通過參加語言培訓班、找到兼職工作等方式,他們逐漸適應了新環(huán)境,并且結交了一些朋友。電影通過幽默的方式展現(xiàn)了兩位主人公在德國生活中的種種囧境和挫折,同時也展現(xiàn)了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通過這個故事,觀眾可以看到移民者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艱辛和努力,以及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和追求?!墩也恢薄肥且徊考扔行c又有思考的電影,它通過喜劇的方式揭示了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同時也傳遞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觀眾在歡笑之余也能夠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追求,體會到人生的不易和珍貴。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難得的一部西班牙幽默喜劇,但卻涵蓋了不少話題性元素,例如:西班牙青年失業(yè),移民,跨文化交際,異國戀,養(yǎng)老,代孕,還有最熟悉的理想和現(xiàn)實的關系。
是的,這是部輕喜劇,你可以用很幽默的方式對待它,一笑而過,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和我一樣,探討詼諧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沖突,以及西班牙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移民的“文化休克”
這是一部研究跨文化現(xiàn)象絕佳的影片。因為該片突出展示了移民,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即便很多沖突點被導演以輕描淡寫的手筆一略而過,但卻強烈地引起了我的共鳴。作為國際交換生的我,和電影主人公Hugo雨果和Braulio 布拉略有著相同的感受和經歷。我們都懷抱著未知,憧憬的心情來到了另一國度,剛開始,語言不通,文化不懂,生活技能一概不知,但卻抱著阿Q一般的主人翁精神,立志變大變強!影片中,這種盲目樂觀的小白鼠精神在Hugo身上體現(xiàn)的非常明顯。初來乍到,這位集齊兩大學士學位,一個碩士學位的高顏值帥哥,簡直覺得自己拉高了移民的整體素質。這也不難理解,站在象牙塔的頂端,你看事物的角度全都是俯視。但現(xiàn)在,一旦你走出這座圣潔城堡,來到地平面,那么首先你得學會的是,平視或者必要時刻仰視。
這是柏林,一群西班牙失業(yè)青年的聚居地,教給他們的第一項移民法則:正視自己。這年頭,接地氣,這個詞,不但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是對象牙塔走出來的學生最好的評價,誰最接地氣,誰就能被老板賞識。2016年,我的畢業(yè)年,無奈這是有史以來,就業(yè)形勢最嚴峻的一年,大企業(yè)全面縮招,待遇下滑。此外,新興的外貿電商行業(yè),往往要求加班加點工作,而且頭幾年的提成也少的可憐。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這群初出茅廬的小白鼠,自然無法成為操盤手,只能安心地做一名掌控自己方向的舵手。隨時想想,劇里美麗大方又接地氣的Carla所勸告Hugo他們的那句話吧,“ armaos de paciencia y suerte, suerte porque la vais a necesitar.¨ 中文翻譯如下,“你們要準備好耐心和運氣,因為你們確實需要運氣” 。是啊,有些時候只差這百分之一的運氣,但往往它能定大局。劇里面Hugo和Braulio的“碰壁”,夸張生動地體現(xiàn)了這點。Hugo自認為遲到10分鐘不算遲到,而因此錯失與面試官展示簡歷的機會。Braulio認為德語不是工作的必需,而被德國醫(yī)生嘲笑為“一個只會說‘是’的傻瓜”。
這群失業(yè)的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葡萄牙人,希臘人一道,在經濟實力雄厚的德國尋找自己的夢,一份引以為傲的高酬勞工作。這些飽受債務危機折磨還未緩和過勁的民族,諷刺地自嘲,稱其為”迷失的一代“。 可我認為,他們的勤奮程度遠不及中國同齡人。因此,失業(yè)率高的可怕的西班牙,還是中國移民的天堂,他們開餐館,經營小超市,可能打工10年也舍不得買一張回國的機票。因此,與其說Hugo他們迷茫,不如說他們正深陷在“文化休克”的泥淖中。
“文化休克”這個名詞來源于,“跨文化交際”這個課題?!拔覀冞M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以及學習目的語文化的過程中,文化差異都會引起人們的心理反應,產生一定的文化沖突,經歷從文化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剛開始的階段,有個很狗血的叫法,“蜜月階段”,也就是對第二文化的環(huán)境感到新奇,驚訝,總而言之,一切都是很美好的。然而,“當新鮮的感覺過去,開始覺得衣食住行處處不習慣,人地生疏,語言隔閡,產生迷惑,沮喪,孤獨,失落和煩惱,焦慮,悲傷,思鄉(xiāng)的情緒?!?這些表現(xiàn),叫“文化震蕩癥”,也叫“文化休克”。
Hugo的成長---理想和現(xiàn)實
這一部分,影片進入了第二個話題,理想和現(xiàn)實的關系。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這句話不知道被引用過多少次,也不止一次成為奧斯卡獲獎片的基調。這部片里,導演以小見大,從這群失業(yè)青年的影子里,我們可以洞察到西方社會的價值觀,他們眼中的“奮斗”。其實,和我們的是一樣一樣的。普世價值觀和最基本的勤勞刻苦精神在哪個社會都是被認可的。
Hugo的成長讓他從顏值擔當,轉變成型男,一個有個性卻學會隱忍的se?or.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很受用,用到這兒正合適,“成長就是讓人學會看代價?!?Hugo剛到柏林時的傲嬌,不可一世,都讓他吃到了不少苦頭,然而,當接到父親的一個求助電話,他意識到自己需要成長為一個有擔當?shù)哪腥?。于是,少年接過家庭的擔子,干起了以前曾經嗤之以鼻的活路,廚房伙計。這個橋段要是放在溫情片里,又是十足的淚點。然而,西班牙人的樂觀主義,卻活躍了整個氣氛。有時想想,何必這時候老讓觀眾哭呢,讓他們哭笑不得,豈不顯得導演更厲害? 所以讓我們來見識下西班牙導演的技巧吧。Hugo采用第一人稱敘事的手法,向父親講述他在柏林的生活,工作,用了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反襯手法,報喜不報憂。而這一切過渡的十分自然, 他的描述輕松幽默,例如把最苦最累的打掃廚房,比喻為需要高素質的職位,把不分晝夜的工作,形容為時間表很靈活,把吃客人盤里剩下的菜,稱之為員工福利,還說自己過得不能再好了,每月匯給家里所有的工資,連罐頭食品都買不起。
其實,多少的中國應屆畢業(yè)生也是這樣活著吧。靠著囤積的方便面過日子,一路打拼北漂,跌跌撞撞殺出一條血路。他們的家庭沒有能力再給予經濟援助,甚至還會需要他們寄錢回家,然而,這一切卻還要苦中作樂,把痛苦化解成一個個幽默的玩笑,騙父母說我很好,不用擔心。異國他鄉(xiāng)的日子,的確很不容易,相信經歷過外派的人或長期在國外打拼的人都有過和Hugo相似的感受。所以啊,成長有時真的是被動發(fā)生的,或者以一種不是那么舒服的方式進行著。因此我們學會看代價,計較得失,清楚地知道那些沒心沒肺的開心和自我滿足終究會被時代所淘汰。
異國情緣---萬水千山總是情
每每提到異國戀,總讓我想到三毛和荷西。她固執(zhí)的把何塞José翻譯成荷西,這其中的執(zhí)拗,或許更能反映他們愛之深沉吧。因此本篇的小標題采用了她游記的書名,萬水千山總是情。揮之不去的異國情愫,說到底對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想念,也是因為那個人,那段和她/他一起度過的時光吧。
片中Hugo和Clara這對戀人,相會在柏林,他出現(xiàn)在她最低沉的時候,燃起了她的滿腔熱情,以為他就是上帝派來拯救她的那個人。然而,是的,他的確成了她的media naranja, 不過故事也沒有那么一帆風順。Clara的性格,獨立鮮明,但卻常常會為情所困,或許真的是一人太無助吧,還攤上了一個不懂事的哥哥,這就更逼著自己堅強。異國的生活,本就苦悶,很多時候獨處的孤獨,只能憋在心里,因此,當懷著同樣心境的兩人相遇,自然就容易擦出愛的火花。可這時候,我們常常有兩種想法,要么大膽的開始,互相依偎取暖,要么我們因為擔心考慮,而拒絕。開放的西班牙人自然選擇前者,可是后者卻有它存在的理由。首先,異國戀本就有不可控性,總有一天你會返鄉(xiāng),那么另一個人呢? 他/她總得要犧牲一方; 其次,當你都不夠穩(wěn)定,不能好好養(yǎng)活自己,或者不確定自己是否忘得了國內的舊人,又干嘛開始一段新的愛情呢,這本就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一時腦抽不計后果; 最后,異國緣分的確美輪美奐,浪漫得如滿天繁星,可問問自己,難道國內的星宿就不美了嗎,是不是因為特定的空間時間,才覺得這就是我等的那個人。要是在國內碰著他/她,你也一樣會心動嗎? 愛上一個人很簡單,忘掉一個人卻很難,西班牙人的兩性關系之所以那么復雜,源于后半句話。
好在該片的結尾是圓滿的,不然真的可惜了男女主角的顏值。但關于異國戀,我想說能成的,真的就只有電影里的那幾對了。
這部片子,被西班牙文化教育部所推廣,但國內觀看過的影迷卻少之又少。希望看完這篇文章,能讓你有一睹該片的沖動! 因為,有些時候,情緒的轉化就在一瞬間,就像這些移民,剛開始總是不順遂,但最終都能到達幸福的彼岸,如片中結尾處的名言 “Primero como tragedia, luego como farsa. ” “以悲劇始,以喜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