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質(zhì)》是一部驚悚犯罪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發(fā)生在希臘北部的一起巴士劫持案件。故事通過展示劫匪與乘客之間的關(guān)系,探討了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兩國之間敏感的關(guān)系。劫匪向警方提出了一百萬歐元的贖金和安全通道的要求,這場劫持事件超出了普通的巴士劫持事件。電影并沒有追求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和超級英雄形象來拯救人質(zhì),而是對綁匪給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他曾經(jīng)是一個阿爾巴尼亞的好青年,但因為貧窮的家庭背景,被迫與他深愛的未婚妻分手。為了改變命運,他來到希臘打工,卻遭受歧視和虐待。在絕望之下,他被迫劫持巴士,只是為了得到應有的報酬并平安回家。人質(zhì)們對他抱有善意和同情,真心地幫助他拿到贖金回到家鄉(xiāng)。然而,在與警方找來的母親對話時,他被狙擊手擊斃。雖然他的死是罪有應得的,但這個故事讓人產(chǎn)生了同情之情。電影以藝術(shù)的方式刻畫了綁匪的犯罪動機、思想活動以及人質(zhì)的背景和心理。它并沒有簡單地將綁匪描繪成一個惡棍,而是給予了他更多的人性化的特點,讓觀眾對他產(chǎn)生了共鳴和同情。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資料一:
1999年5月,一名25歲的阿爾巴尼亞男子在希臘北部劫持了一輛公共汽車,并挾持司機將其開往600公里外的阿爾巴尼亞。希臘警方最終將汽車包圍并開槍打死劫持者,但有一名乘客死亡,其余8人順利逃生。
1999年7月,一名阿爾巴尼亞武裝者在希臘北部劫持一輛公共汽車,并向希臘當局提出78萬美元和一條通往阿爾巴尼亞的安全通道的要求。希臘警方后來在希臘境內(nèi)將這輛汽車攔截,并在與劫持者對峙30個小時后突然登上汽車將劫匪擊斃。
資料二:
阿爾巴尼亞譴責15日希臘公共汽車劫持事件
新華社地拉那2004年12月16日電(記者王洪起)阿爾巴尼亞外交部16日發(fā)表新聞公報,譴責兩名阿爾巴尼亞人15日在希臘制造的公共汽車劫持事件。
公報說,目前在希臘生活和工作的正直的阿爾巴尼亞人正在為加強阿希兩國關(guān)系作出貢獻,他們與這一事件無關(guān)。阿外交部相信,這一事件不會損害阿希兩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關(guān)系。
15日,希臘首都雅典市郊發(fā)生一起公共汽車被劫持事件。兩名劫持者在與希臘警方對峙了18個小時后,終于釋放了車上的所有人質(zhì),并向警方投降。經(jīng)確認,兩名劫持者均為在希臘打工的阿爾巴尼亞人。
目前,約有60萬阿爾巴尼亞人在希臘打工。
資料三:
阿爾巴尼亞抗議希臘警察虐待阿族移民
新華網(wǎng)地拉那2007年6月18日電(記者 楊柯)阿爾巴尼亞外交部18日發(fā)表聲明,抗議希臘警察虐待兩名被拘留的阿族移民,要求希臘政府徹底調(diào)查此事,并將有關(guān)當事人繩之以法。
希臘媒體日前播出了2006年錄制的一個錄像片斷。畫面上,一名雅典警察揮著警棍猛打兩名被拘留的阿族青年,然后又強迫兩人不停地互相扇耳光。
阿外交部的聲明說,希臘警察的這種做法是對阿爾巴尼亞的“一種歧視和侮辱,讓阿爾巴尼亞無法接受”。阿爾巴尼亞對希臘警察的這種“不人道行為”表示“極大憤怒”,并予以“嚴厲譴責”。
目前,約有30萬阿爾巴尼亞人在希臘打工。據(jù)統(tǒng)計,生活在阿爾巴尼亞的希臘族人也有15萬至20萬。
阿爾巴尼亞與希臘山水相連,兩國關(guān)系總體發(fā)展比較平穩(wěn),但在移民、種族歧視等問題上時有摩擦。
從我所搜索到的資料,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推論:
1、阿爾巴尼亞與希臘相鄰,阿爾巴尼亞較窮,希臘相對較富。相互的關(guān)系頗像中國的城鄉(xiāng)關(guān)系。
2大批阿爾巴尼亞人涌入希臘,或者移民或者打工,有點像中國進城打工的農(nóng)民工。
3、相對于希臘人,涌入希臘的阿爾巴尼亞人屬于“弱勢群體”,往往受到歧視與虐待。這一點,雖然本質(zhì)上就是“城里人”對“鄉(xiāng)下人”的歧視;但在社會形態(tài)上,則是更為敏感和尖銳的種族矛盾與國家矛盾。
4、阿爾巴尼亞在希臘的移民或打工者普遍對希臘人抱有敵視態(tài)度。阿爾巴尼亞人在希臘劫持公共汽車的事件可以說是比較頻繁。阿爾巴尼亞移民與希臘人的矛盾是希臘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
影片《人質(zhì)》基本照搬的是以上“資料一”中的第一事件。
只是就綁匪的犯罪起因、動機、思想活動,以及遭綁架人質(zhì)的背景與心理作了藝術(shù)性的再現(xiàn)虛構(gòu)和更為深入的刻畫。因此注明“純屬虛構(gòu)”。
作為一部“政治電影”,本片并沒有像好萊塢處理同類型題材電影一樣,追求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節(jié)奏,打造一位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來拯救人質(zhì)。
相反,影片賦予了綁匪更多的理解與同情。他曾是一位阿爾巴尼亞好青年,因為家境貧寒,被迫與相愛的未婚妻解除婚約。為了改變命運,他來到希臘打工,卻屢受歧視,甚至遭警察毒打,撕毀了身份證明。走投無路的他被迫劫持公共汽車,只是希望拿到應有的報酬順利回家。他將汽車上所有的老人都放了,只留下七名年輕的希臘人作為人質(zhì)。隨著相互的溝通與了解,人質(zhì)們對他都抱有善意與同情,真心地助他拿到贖金返回家鄉(xiāng)。然而最終,他在與警方找來的母親對話時,被狙擊手一槍擊斃。
雖說是罪有應得,也令我心生同情。
四
從藝術(shù)手法上來說,這是一部與好萊塢式的警匪片風格迥異的影片,卻同樣扣人心弦。
雖說處處可以感覺到這是一部低成本電影,但手提式攝影、大量的面部表情特寫、大膽快速的畫面剪接,仍給人一種粗糙而真實的風格化的獨特觀感。
影片中每位演員的表演都很見功底,每個人物戲份不一定很多,但都不顯山不露水地成為整部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