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跡》是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白人醫(yī)生布雷拉克和黑人合作伙伴托馬斯一起在醫(yī)學領(lǐng)域取得突破的故事。布雷拉克發(fā)現(xiàn)了托馬斯的天賦,并開始傳授他醫(yī)學知識。他們一起攻克了法洛四聯(lián)癥,但布雷拉克沒有公開托馬斯的貢獻。托馬斯因膚色受到不公正對待時選擇保持沉默。他們的關(guān)系既是主仆關(guān)系,又是師友關(guān)系。最后,托馬斯終于得到肯定和獎勵,他默默地注視著布雷拉克醫(yī)生的畫像,淚流滿面。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豆瓣的內(nèi)容介紹里至少有2點嚴重偏離事實:1,事情不是發(fā)生在“南北戰(zhàn)爭時期”,而是上世紀30-60年代;2,那位有天分的黑人也不是“黑人奴隸”,雖然他曾祖父確實是,“a piece of properties”。
第一次看開頭時沒留意,錯過了那句“based on true events”,還以為是虛構(gòu)的小說,一直到結(jié)局的畫像,才確定是真人真事。再回頭一想,真佩服命運的安排,讓這樣的兩個人相遇,碰撞出這一段珠聯(lián)璧合卻又諸味雜陳跨度30年的緊密合作 -- 也是“Something The Lord Has Made”。
這部電視電影非常精彩出色,不是玄疑片,卻看得人心情緊張;真實再現(xiàn)美國30-60年代嚴重的種族歧視,在那個環(huán)境下,這部片子里希望表達的東西才更強烈清晰;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兩人之間那種長期特殊的信任和友誼表現(xiàn)得毫不煽情,人物性格盡管不完美,但很符合那個環(huán)境下人物的自然表現(xiàn),對醫(yī)學探索的追求表現(xiàn)淋漓盡致, ....,總之,你可能因為各個層面喜歡它,無論哪一面,它都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視電影,它沒有被拍成電影真是奇怪。
兩個演員嘛,黑人演員 Mos Def 很出色,演活了Vivien,我相信真實的Vivien Thomas就是那樣的;Alan Rickman嘛,本來是沖著他看的,不過這部片子里,他太Alan Rickman了! 我覺得有點演過了,真實的Alfred Blalock看來更書卷氣一些,不過太Alan Rickman會帶來比較強烈的表演效果,也不能說不好啦。
下面嚴重泄漏內(nèi)容,請謹慎閱讀。
======================================================
這兩個人,Alfred Blalock和Vivien Thomas,從各方面看都是南轅北轍的兩個極端。1930年他們初相識時,Alfred Blalock 是年富力強的中年白人,野心勃勃,自信張揚,蔑視權(quán)威,一心要在醫(yī)學研究上立下自己的豐碑,哪怕當時他呆的是個小地方的破實驗室,卻深信自己能征服世界。Vivien Thomas,一個有著女孩子名字的黑人木匠,正攢錢夢想上大學,碰上經(jīng)濟危機銀行倒閉,希望破滅,只能到Blalock醫(yī)生的實驗室里做小工,開始是干掃地和清理狗圈的活,性格溫厚老實,不計較得失,忠心耿耿,精確可靠。Alfred Blalock的思路是偏理科的,總能迸發(fā)出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點子,Vivien Thomas則更工科些,他的雙手異常靈活敏捷,聰明有才,做事踏實,能最可靠實現(xiàn)Blalock醫(yī)生那些異想天開的設(shè)計,又能反過來協(xié)助指導他提高。
這樣不同的兩個人,就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黎明前最黑暗的時代里,碰到了一起,也成就了日后美國醫(yī)學界兩個重要名字。故事里其實還有第三個"明星醫(yī)生",就是兒科醫(yī)生Helen Taussig,她少時有閱讀障礙,大了以后聽力受損,是那個性別歧視年代里為數(shù)極少的女醫(yī)生,也是小兒心臟病學的開創(chuàng)者。
Blalock在升任John Hopkins大學首席外科教授后,雄心勃勃要再攀高峰,Helen Taussig給他出了道難題——她研究的blue babies病--法洛式四聯(lián)癥。這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疾病,死亡率100%,目睹了幾百個兒童死于此病,心焦如焚的Taussig深信,只有心臟手術(shù)能挽救他們的生命,但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做到,那個時候還沒有像樣的心臟手術(shù),而且患病的是兒童,心臟異常脆弱。醫(yī)學界同僚都認為上帝旨意不可違,人類不能改變心臟、血管、血流,因為這是上帝造的。
基本上,故事最主體的部分就是他們兩人如何聯(lián)手合作,從在實驗室復制病情機理到尋找解決方案,層級遞進,如何修正錯誤,成功完成那個劃時代的心臟手術(shù),通過分流技術(shù),改變了血液的流向,做到了本該是上帝該做的事情。他們所發(fā)明的技術(shù),也被命名為Blalock-Taussig 分流。 Vivien為手術(shù)制作的夾子,后來被稱為Blalock夾。
看到這里,都像一個普通的黑人白人友誼/勵志故事。但他們的“友誼”,遠不是普通好萊塢片子的套路。Blalock雖然認可Thomas的技術(shù)和能力,卻并非真正關(guān)心Thomas,表面上Blalock愛名,但實際上,他唯一關(guān)心的是醫(yī)學研究,他有過死里逃生的體驗,差不多以一種偏執(zhí)的熱情對待工作,“ if I got my life back,I would do something important with it.”。當Alan Rickman說出“Where you see risks, l see opportunity.”和“l(fā) always have a chance.”時,那種全然不顧失敗風險,全心投入的工作激情真是非常有感染力。
但片子的核心卻在黑人Vivien Thomas身上。不看片子都意識不到那個年代美國種族歧視之嚴重,難怪到六十年代會有黑人大游行和I have a dream了(都作為紀錄片花出現(xiàn)在影片里)。Vivien Thomas為人非常聰明,能閉著眼睛作復雜的心臟手術(shù);沒上過一天大學,為此吃了很多虧,但最后卻當上美國頂級醫(yī)療學府的實驗室主管;秉性卻非常沉穩(wěn)踏實不計較。在兩人合作的頭十多年里,Vivien Thomas完全是Blalock身邊一個沒有任何名分的助理,要在Blalock的宴會上端茶倒水幫補家用,工錢拿的是最低等的,干的是實驗室研究工作等級是掃地工人的,妻子的抱怨,金錢的匱乏,旁人的白眼,他全忍了,因為他委實太熱愛實驗室研究工作。在blue-baby手術(shù)里,Blalock沒有Vivien Thomas在身邊就根本沒法手術(shù),要由Vivien Thomas在身后站在凳子上在關(guān)鍵時刻指導和糾正他。但這樣重要的人物,在那個年代,根本無法出現(xiàn)在公眾視線中,Blalock在公開場合,也從不提起Vivien的名字,他完全得不到公開的認可,在手術(shù)之后的10年時間里,Vivien的參與和貢獻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承認。Blalock也沒有象像普通的“友誼片”那樣主動地維護Vivien的利益,他似乎更多的是把Vivien當成能讓他安心分身的幫手和工具,當時手術(shù)的功勞全歸了他。在他們最嚴重的爭執(zhí)里, Blalock說,“We made history together. We changed the world. ”,Vivien反駁說,“The world。I'm invisible to the world.”,然后辭職離開了Blalock??墒荲ivien太熱愛實驗室工作了,在外漂泊幾年之后,還是回到Blalock身邊走回實驗室,簡直是完全不討價還價,不計名利,不計認可地,只想“want my old position back”。而與此相反的是Vivien的哥哥,他完全不喜歡教書的工作,卻為黑人教師同工同酬奔走十數(shù)年,獲得成功后卻抱怨別人看不到他做的事,他們的老爸一語道破“There's no point in waiting for the world to thank you. ” —— 只要熱愛,就已足夠。
當然最后Blalock會Regret,世界會認可這份Vivien對醫(yī)學研究的熱愛,Vivien會發(fā)光發(fā)熱,就象片子最終,在John Hopkins大學的大廳里,Vivien Thomas和Alfred Blalock的油畫肩并肩地懸掛著,如果去Google Vivien Thomas的名字,會了解他后半生的成功和獲得的認可,那是必然的,因著他對工作的激情熱愛,那完全與名利無關(guān),但名利 follows。
真實的blue baby手術(shù)故事,John Hopkins大學的紀念網(wǎng)頁,很值得看:
http://www.medicalarchives.jhmi.edu/page1.htm
Taussig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http://210.200.239.3:81/gate/gb/www.readingtimes.com.tw/News/KS0001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