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麗芙·基特里奇》是一部根據(jù)2009年普利策獎獲獎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寧靜的海岸小鎮(zhèn)克勞斯比,主角奧麗芙·基特里奇是一個性格暴躁的女性。她的丈夫是一個典型的“好好先生”,而她的兒子與她之間的關(guān)系漸漸疏遠。盡管生活表面上看起來平靜無波,但暗流涌動。在這個小鎮(zhèn)上,奧麗芙也不經(jīng)意地成為了其他人生命中的過客。她遇到了一個想要自殺的憂郁青年,一個患有厭食癥的年輕女孩,以及一個一直在酒吧彈琴的未婚女子。這些人們都懷著饑餓的心靈和追逐夢想的渴望,在欲望和孤寂之間掙扎著。奧麗芙以冷眼看待這個世界,同時也清醒地品味著人生中的孤獨和困苦。這部電視劇通過描繪奧麗芙與其他人之間的交集,展現(xiàn)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和掙扎。它同時也探討了人性的復(fù)雜性,以及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反正開年不過幾日,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奧麗芙·基特里奇》(《Olive Kitteridge》),是我今年目前看過最好的影視作品,沒有之一。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HBO電視電影,無論文本、影像還是表演,都呈現(xiàn)了完美的文學(xué)質(zhì)感,它好似漫不經(jīng)心地掐著你的喉嚨,逼你聽他沉著講述人生一個又一個誤解、失望和遺憾,卻奇妙地讓你在絕望窒息中,感受到生活頑強的勃勃生機。
Olive Kitteridge是劇中女主角的名字,她出生、成長、成家,都在緬因州平靜的海邊小鎮(zhèn)克勞比斯,看樣子也會終老在那里。吞槍自盡的父親不僅給了她一個不完美的童年,也遺傳給她抑郁的基因。為了對抗抑郁,奧麗芙活的特別的認真和用心:她終身拒絕依賴藥物,對安眠藥都保留戒心;她克制自己不至于走向暴力,把所有的戾氣都留在了口頭,成為所有人心目中刻薄古怪的媽媽、阿姨、老巫婆。
因為對生活的陰影有足夠的準備,Olive活終于成了別人生活的陰影。
刻薄自然算不上一種美德,但它不由分辯地彰顯了智力上的某種優(yōu)越感;刻薄是非常有殺傷力的聰明,是智商落差無法控制的呈現(xiàn)。我身邊說話刻薄的人,通常聰明,不是那種處事圓滑的聰明,如若不然就不會被人冠以“刻薄”的名頭,他們看待人情世故有直抵本質(zhì)的透徹,他們往往比別人敏感,比別人真實。
Olive就是這樣的人。她不想對不喜歡人的離世表示悲痛,不想對形式感的花束表示感動。她無法在一場內(nèi)里千瘡百孔,表面花團錦簇的結(jié)婚典禮上偽裝愉悅。她敝帚自珍的愛著自己做的禮服,她仿佛能預(yù)見了所有的嘲諷,卻又為真實來臨的嘲諷怒不可遏。她愛生活里掙扎糾結(jié)的本質(zhì),不愛掩蓋它的那層虛偽矯飾。兒子婚禮結(jié)束后被陌生人問起“一切還好嗎?”,她連禮節(jié)性的“還行”都不愿意說,一定要固執(zhí)地說出來:“風(fēng)太大,把一切都吹亂了”。
影片有一個細節(jié),我很喜歡。Olive喪偶之后,一個曾經(jīng)她曾經(jīng)教過學(xué)生的媽媽跑來安慰她,告訴她自己的女兒現(xiàn)在是一名拿了學(xué)位的專業(yè)心里護工,如果需要可以找她聊聊。Olive面無表情地說:“我記得她小時候數(shù)學(xué)不好,看來她現(xiàn)在找到適合的地方了”。
看到這兒,我是笑出了聲,特別想為小說作者鼓掌,也想為Olive這樣的角色鼓掌,他們寧以惡意度人,也懶得計算他人的安慰中真情實意和幸災(zāi)樂禍的比例,他們不樂意自己的痛苦被人居高臨下當(dāng)做施展同情的由頭。他們難以被取悅,也就難以被安慰。他們自視甚高,或許原本如此。
小時候看《國王的新衣》,覺得不可理喻,光屁股的國王怎么能出行自如不自知?圍觀的群眾怎么能扯謊瞎話而坦然自若?但事實是,進入社會叢林也沒多久,每個人都自覺成為盲眼鼓噪的一員,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赤身裸體的平庸和丑陋,毫無忌憚地奉獻微笑和贊美。曾經(jīng)看過有個笑話,辛苦收拾房子一輩子的老太太突然發(fā)現(xiàn)捷徑就是摘下她的老花鏡:屋子看上去有點朦朧,但整潔又干凈。這技能,絕大多數(shù)人學(xué)得又快又好,刻薄如Olive者,實在是太愛惜她們明亮如炬的雙眼了。
為對大部分真相懶得敷衍,刻薄的人往往讓人覺得冷漠,好在大多數(shù)時候當(dāng)事者本人并不在乎,Olive對花童女孩的那句“我就是老巫婆,再不走我就把你吃掉“,有著和花童女孩兒一樣年紀的單純可愛。對Olive這樣的人來說,混亂的世界照常運行,我的最低要求是保留自己卑微的得體。
Olive去紐約探望兒子的一整場戲都充滿了濃濃的黑色幽默,“不知道你是神經(jīng)病還是我是神經(jīng)病“貫穿始終,最后的不歡而散看得人心塞,過安檢時Olive不肯脫鞋,原因只是她不愿別人看到她的一只腳穿著破了的絲襪。這條破了的絲襪,于她而言是狼狽不堪的母子關(guān)系,也許全世界都沒人在乎,包括她兒子,在她而言,就是無處可遁的尷尬與羞辱。
對Olive這樣的人來說,只有那些他們真正關(guān)心的人,她才把對方的尊嚴看得和自己一樣重要:她不忍心拆穿丈夫Henry和女助理模糊在關(guān)心與曖昧之間的界限,她不想指出Loser兒子Chris一直把童年陰影當(dāng)做逃避人生失敗的借口,她很想告訴他:為娘的爹都自殺了,您就不要矯情了。當(dāng)兒子指責(zé)她不愛父親折磨父親,卻忘了自己以中風(fēng)的父親沒有意識作為借口從不探望時,Olive也只是用“根本你不懂得婚姻“作為罵戰(zhàn)的結(jié)語,算是對彼此自尊最后的保留。
Olive的愛和溫暖并非限于親人,第二集中她舉重若輕的挽救學(xué)生Kevin才是直戳淚點,劇作上這一集讓人拍案叫絕,設(shè)定上鉤下聯(lián),好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互相禮貌的問好,得體的攙扶,努力地從一場抑郁癥中體面地活過來。
說起來,刻薄真的是一種能力,看破真相的勇氣和智慧,兩者缺一不可。它是智者言簡意賅的交流,它需要對手你來我往,否則就墜落成為炸藥包。喪偶的Olive鼓起勇氣電話約同樣寡居的Jack,固執(zhí)地堅持即使約會晚飯也“要AA制”,對方回復(fù)了一句:“至少允許我開車來接您”,棋逢對手是人生一件多么愉悅的事情,Olive露出了全片中難得一見的微笑,這和婚禮上她和兒子開玩笑卻陷入尷尬形成鮮明對比——父母、兒女、姻親、這些因為血緣關(guān)系而結(jié)合在一起的親人,大多數(shù)時候分享的是尊重與愛,卻未見得在精神世界充分共鳴。
對Olive這個角色的愛和尊敬是由衷的,雖然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未必是幸運的事情——她們不和生活妥協(xié),也被生活戳得遍體鱗傷。就像那句“懂得那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所有人腦袋里肯定都有一個盲區(qū),要不然怎么會”明明覺得自己都對,卻做了那么多蠢事情“,于更聰明的Olive者而言,能把世界看得更清醒,也把自己也看得更分明,卻無法讓自己和這個世界好好地連接在一起。
大概真相是這樣:如果一個人有刻薄的能力,又有控制刻薄的能力,我看他離大師也就不遠了,不是太有勝負心,就是有了佛性。
好像第一次寫一篇影評,如此執(zhí)著于角色本身,而忘記了畫面啊節(jié)奏啊什么的——HBO的品質(zhì)是好的,攝影是好的,美術(shù)是好的、服裝是好的、表演是極好的,科恩嫂Frances Mcdormand演活了Olive。但我堅信這一切成功,仍舊應(yīng)該歸功于獲得2009年普利策獎的同名小說,已經(jīng)迫不及待下單了中文本,找了一陣,因為名字翻成了小清新的《微不足道的生活》,這,還真有點讓人不知道說什么好。
結(jié)束一篇散漫的文字,總需要一兩句金句。其實關(guān)于整部劇集,感動的過程,思索的過程恰好是自己對生活本身的詰問。所有的影評里,小于老師的那一句“人到中年,生活的不隨順和對生活的留戀終于可以并存了“,也就算是說得夠夠的了。但最后的最后,還是用原著的最后一句話吧,它是全片最后一塊敲擊胸肺的石頭,讓人感到強烈的窒息,也強列地渴望呼吸:
It baffles me, this world. I don't want to leave it yet.
世界讓我挫敗,我還不舍離開。
繼續(xù)推下微信公眾號吧 mydunhe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