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警備區(qū)》是一部以南北朝鮮邊境上的共同警備區(qū)為背景的懸疑電影。故事發(fā)生在一個槍擊事件后,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引發(fā)了沖突。為了解決這個無頭案件,南北雙方同意由一個中立國家來進行調查和協(xié)調。主人公蘇菲被派遣前往調查此事。在調查的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了事件背后的內幕,并懷疑這起槍擊事件并非簡單的沖突,而是背后有更深層次的陰謀。為了揭開真相,蘇菲必須面對各種困難和危險,同時也必須與自己的情感和信念進行抗衡。電影通過復雜的情節(jié)和角色之間的心理斗爭,展現(xiàn)了南北朝鮮之間的緊張關系和邊界地區(qū)的復雜局勢。同時,電影也探討了戰(zhàn)爭和和平的主題,引發(fā)觀眾對人類在面對沖突和困境時的選擇和抉擇的思考。
演繹四個人之間的感情并不算難,然而演繹四個分別駐守朝鮮半島三八線兩側的士兵之間的感情就不那么容易了。在那個極為特殊的區(qū)域,四個身份、關系極為特殊的軍人,可以試想他們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就如同影片中多個段落的描繪:站在各自的區(qū)域內,冷漠而又警覺地看著對方,總是不由自主地有一種想掏槍的欲望,他們身穿不同的服裝,身上被貼著不同的政治標簽;雙方的部隊相遇后,全隊一字排開,端槍警戒,各自的老大走到中間互遞一支煙,各自抽完,然后歸隊,帶領自己的部隊離開。這整個過程完全是無聲的,所有的交流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他們分別代表著各自的國家,代表著各自的立場,人與人之間應有的一切交流完全不存在。影片在這種話語靜默的處理上是成功的,它很隱諱的直指了人物的身份,他們是一群政治與軍事的棋子,毫無發(fā)言權。于是,故事變得有趣起來,四個本來只能保持沉默的軍人湊到一起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對于這部電影,我并不贊同將它歸為戰(zhàn)爭片。首先,其發(fā)生時間不是在戰(zhàn)爭時期。其次,影片并未涉及直接的戰(zhàn)爭,其中的槍戰(zhàn)與軍事行動充其量算是邊境沖突和摩擦。但是,它似乎又確實是反戰(zhàn)影片。暫不管它到底算是什么類型的電影,導演在這里的政治立場很明確,他將朝韓雙方的對抗視作違背人性和民族性的無恥舉動。這點可以通過影片的內在情緒看出來,作為觀眾,我們看到的是一場悲劇,而造成這場悲劇的無疑是雙方無休止的對抗,同時也是各自意識形態(tài)差異集聚從而引發(fā)爆炸的結果。這讓我們同情片中的主人公,痛恨那該死的對抗。這與《實尾島》《太極旗飄揚》的立場有所不同,前者是如此明顯的反對對抗,主張雙方的和諧,后兩者考慮的是韓國的命運,著眼于自己的士兵,從而關心的主要是這場嚴酷的對峙對他們的傷害。只不過與《太極旗》很相似的是,他們似乎都把朝韓兩方比做了兄弟,并且在兄弟之間展開了對抗與殺戮。兄弟相殘,這才叫戰(zhàn)爭。
將本片引入女人的元素,并加之懸疑式的敘述結構,不知道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還是失敗之筆。也許為了趨向好萊塢式的多元化風格,讓影片更有“內容”,也許是為了擺脫嚴肅話題的冷峻面孔,以女人的色彩緩解緊張單調的氣氛,總之,這條線的設置與其要表達的東西基本上毫無關系。重點始終是在那四個人的命運上的。但是這個頗有來歷的女人卻是一個面帶笑容的死神,它象征著荒謬的中立國,想盡辦法停止對抗,但是卻直接引發(fā)了兩個人的死亡。要不是她步步相逼,松希不會跳樓,要不是她口無遮攔,斯肖古不會吞槍。她的出現(xiàn)是悲劇發(fā)生的導火線,越幫越忙的行為不禁讓我們懷疑某些中立國存在的真正意義?;蛟S像片中說的那樣,真相可能沒什么用處,反而會起到不利的效果,維持局面的穩(wěn)定才是最重要的。
斯肖古是個很情緒化的人,情緒化到他貿然闖進烏金與瓊必魯?shù)纳?,情緒化到他在看到松希跳樓后無法自制地想掐死蘇菲,情緒化到他在最后的對質中險些失去理智,情緒化到他終于吞槍自殺。對于瓊必魯,他視作救命恩人,然后,他拋下了自己的使命,輕易動了感情。他并不是一個情感封閉的人,面對北方同胞,他最早回歸到了人善的一面。但是松希是個很封閉的人,他沉默寡言,幾乎沒有什么朋友,不懂得與人交往,所以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瓊必魯擁入懷抱,享受到了“溫暖”的感覺,無法忘懷。有一個段落對他的心理描寫是很成功的。當對面哨所用鏡子反射的陽光打在他的臉上時,他陶醉的閉起雙眼,隔著眼皮感受到的是一片溫暖的紅色。這個禁錮自己的情感已久,沒人關心,得不到來自他人溫暖的的家伙從那時起徹底感動了??杀氖沁@兩個人的心理防線是很脆弱的,所以無論最后到底是誰開的那幾槍都合乎他們的心理,他們不像瓊必魯那樣理智,而是極易崩潰。語言舉止滑稽的烏金是個典型的悲劇小丑,他開朗活潑,但是難逃死亡的命運,而且是毫無意義的死亡。導演總是用他戲謔的語言表達一些隱諱的東西,比如說那句很搞笑的“半個世紀”的壯語,然而他的黑色幽默是不會引得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朝鮮人或韓國人嬉笑的。但是對于其他三個人物來說,烏金的人物塑造是不完整的,他過早的死亡讓他失去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導演犧牲了這個本就作為犧牲品的人物。瓊必魯,這個人物是很有意味的。他的理性,他的嚴肅,他的冷靜都讓人印象深刻。他作為共產主義的戰(zhàn)士,有著堅定的信念,他在受到斯肖古用槍指著腦門的玩笑似的威脅后,還以更嚴厲的顏色;當他聽到斯肖古叫他到南方去并以巧克力派誘惑的時候,他吐出了嘴里的巧克力派,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后來又將吐出來的巧克力派重又吃下去,那是出于對兄弟的尊重與對祖國富強的向往。危急關頭的他始終保持著冷靜,即便開槍的聲音足以讓人大腦一片空白,他卻根據(jù)自己的判斷當即作出了處理。他面對已死亡的兄弟與敵人身份的兄弟的選擇那么的義無反顧,這讓我肅然起敬。
影片中表現(xiàn)四個人在一起玩耍的段落給人非常溫馨的感覺,他們玩著我們小時候玩的簡單游戲,放縱地歡笑。在那一刻,他們忘記了自己的立場,他們拋下了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他們只是兄弟。下一個鏡頭,再次的沉默。四個人坐在屋子里,等待著,然后瓊必魯發(fā)話,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一切都在瞬間改變。強烈的反差和對比也映射出了南北之間時好時壞的不穩(wěn)定關系,時而熱烈,喜笑顏開,時而沉默,各自思考,時而緊張,一觸即發(fā)。其實南北朝的緊張關系盡可以在雙方的接觸中看出來,一個小小的動作便會引起對方極大的恐慌和高度的戒備。斯肖古初次到朝鮮哨所去的時候向對方炫耀自己的拔槍速度,于是看到了那兩個人驚恐的表情,很明顯,他們懷疑的本能時刻運作,極容易被激發(fā)出來。當松希被瓊必魯突然拉入懷抱時他也極度地膽戰(zhàn)。雙方肯定都受過教育和告誡,三八線那邊的人會極力的誘惑你越過那條線,然后正當?shù)臍⑺滥?,而且,他們都受過嚴格的訓練,如何去誘惑自己的敵人。如果某一方想開戰(zhàn),那么這必將會是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這些東西導演沒有明確地說出來,但是從人物細微的反映中可以看出他們如此的心理。吃巧克力派的那個鏡頭是最為明顯的,斯肖古不經意間的話語激發(fā)了所有人的懷疑,烏金和松希停下來注視著他們,斯肖古明白過來自己犯了怎樣一個錯誤,他表情尷尬,多虧瓊必魯冷靜的處理化解了這一潛在的危機。然后,四個人開始歡笑打鬧,而身為北方人口中的偽軍的斯肖古對瓊必魯說了一句打倒偽軍,這句顛倒身份的臺詞道出了南北對抗的荒謬之處。在那里,北方人稱南方人為偽軍,美帝國的走狗;南方人稱北方人為赤軍,共產主義的怪物。沒有對錯,沒有真理,有的只是互相的不相信,只是不斷的猜忌,只是無意義的對抗。
影片懷著一種尖銳的心酸感反映出南北差距,體現(xiàn)在兩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物品上。瓊必魯和烏金無意是鄉(xiāng)巴佬,他們驚奇地見識了美國造的各種新鮮玩意兒:煤油打火機、色情雜志、擦鞋器、巧克力派。國家的落后讓他們感到心痛,讓我們看到南北差距之大。南朝鮮受到美國的扶植,經濟發(fā)展迅速,他們的士兵可以擁有各種各樣的先進物品,他們的軍靴锃亮,而北朝鮮的士兵只能使用落后的裝備,住在木質的哨所內。即便如此,北朝鮮的士兵要服役13年,相比只需服役兩年兩個月的南朝鮮士兵,他們有更加執(zhí)著的信念,更加無畏的精神。這與影片剛開始時出現(xiàn)的那個野蠻的南朝鮮軍官的言行形成對比,暴露出南朝鮮某些人的戰(zhàn)犯傾向,他們盲目地仇視北方,以為自己是正統(tǒng)的高麗民族,而北方的那些人是蠻夷,這樣一來,貶低了南朝的形象而提升了北朝,導演的這個設計有些大膽。他對北朝的感情和對南朝的厭惡毫不隱諱的表現(xiàn)出來。在看到瓊必魯對著色情雜志發(fā)出“美國的東西真是厲害”的感嘆時,我惟有心痛。原來所謂的未開化只不過是純真的另一種表現(xiàn),他們是善良的、樸實的。
意識形態(tài)對人的毒害體現(xiàn)在影片的幾個細節(jié)中。松希為另外三個人拍照的那場戲,他變換照相機的角度,讓三個人靠近一些,無非是要遮住背景上北朝領導人的照片。這個舉動讓我看到了松希內心深處根植的思想觀念,他對北方的事物有了一種類似天生的抵觸,他只是看到那些東西情不自禁地不舒服。這是被政治以及意識形態(tài)毒害的結果!這種普遍的影響在瓊必魯那里表現(xiàn)出來,就是另一種味道了。他給我們的感覺是忠誠,有極強的自尊心,深切的熱愛著自己的祖國。于是導演親朝的傾向再次流露出來。我們說拍這樣題材的電影,導演應該平衡自己的感情,不傾向于任何一方,但這是不可能的。即便他來自瑞士之類的中立國,他尚且會有一番自己的看法,對兩方不可能完全平等看待。而且,這種置身事外的身份難讓我們相信他會投入怎樣多的情感去拍這樣一部電影。作為一個韓國人,導演親朝的傾向想必是能夠比較冷靜地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的因素之一。忠于自己的情感,忠于藝術,忠于立場。
原本好好的一個國家由于種種原因被分割成兩個國家,相互敵視,其人民站在三八線前該如何選擇:對面的同胞流著一樣的血,說著一樣的話,有著一樣的面孔,可是國家卻不允許他們彼此來往,剝奪他們做兄弟姐妹的權利。影片最后那張無意中拍到的四個人唯一的一張合影照片,似乎是某種欲言又止的預言。
在我們這些和平的國度,也許共同警備區(qū)并不存在,但是我們與身邊同胞們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我們的心理防線難道要比斯肖古他們更加堅固?處處都是三八線,處處都有警備區(qū)。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