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日與夜》是一部以家庭為主題的電影,背景設定在香港的天水圍。天水圍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zhèn),大多數(shù)居民是底層勞工。影片主要講述了貴和張家安母子的故事。貴是一個寡婦,為了供養(yǎng)家人一直在超市做女工,但她對生活持樂觀態(tài)度。張家安是一個乖巧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里休息。他們與同一棟樓里的阿婆梁歡建立了一種特殊的關系。梁歡是一個孤獨而計較的人,但貴的慷慨和無私融化了她的心,兩人逐漸成為親如母女的關系。通過展示這個普通家庭的生活,影片揭示了人們在困境中的堅韌和樂觀,強調了互相扶持和關懷的重要性。這部電影不僅僅是關于天水圍的故事,更是關于人性和家庭的故事。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請把以下內容粘帖進帖子
直達電梯:
第1頁: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981231/?start=0
第2頁: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981231/?start=100#last
by Douban Helper
今天寫博客的任務有好幾個。裝逼偶得是最后一個。首先我要品評一下《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電影。作為裝逼學員,我就算早在金像獎前就看過兩遍,也還是要在金像獎之后評,好像其實我是因為金像獎才知道這部電影但又想裝學術寫點山寨影評的那些傻逼似的。現(xiàn)我嘗試著繼續(xù)裝逼:
我覺得《天》這部電影應該要住在香港天水圍帶才能看得全面(例如本人)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我看一遍哭,24小時內再看一遍還哭的電影。套用一句裝逼句式就是:那一刻,偶內牛滿面!
好裝逼??!搞得我都沒心情評論了!
天水圍主要是一些屋村,但也有一個叫“嘉湖山莊”較“高尚”的小區(qū),里面住的人當然就有錢些。電影里貴姐的有錢佬弟弟整天說叫她們去“匡湖居”玩,其實幾乎說白了就是映射“嘉湖山莊”的,因為“嘉湖山莊”的小區(qū)都是叫什么“樂湖居”“麗湖居”之類的,雖然沒有一個叫“匡湖居”,但住天水圍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電影里,貴姐和張家安從壽宴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個巴士總站,有很多K車。有很多K車是可以從輕鐵免費直駁到香港市區(qū)的。輕鐵也是天水圍一帶的特色,香港只有那一帶有輕鐵,只是電影在有限的時間里,只能展現(xiàn)幾秒鐘輕鐵的鏡頭??催@部電影,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就是電影里的事情就發(fā)生在我的周圍,盡管我不是住屋村,是住麗湖居,x湖居之一。
除了認為必須住在天水圍才能看出味道來之外,我還認為必須熟悉家庭,關心家事的人,才會看出味來。媽媽是怎樣的,兒子是怎樣的,買菜、做菜是怎樣的,鄰里人情又是怎樣的。這些東西,在理想主義的導演操作下,竟那么無懈可擊地真實。就這一點,已經把我的情緒提到哭的邊緣。
從電影的開頭,作為家庭支柱的貴姐早早起床去超市上班,上完班順便買菜,大袋小袋地回到家,張家安從沙發(fā)上出來,直接就進廚房,也沒幫姐姐拎東西——一個不太懂事又非常自然的兒子,同樣為人兒子的我,感覺真實。短短幾分鐘,這個家就定義好了——無非一個支柱,一個希望。一個努力的支柱,一個還需等待的希望。
獲得最佳女配角的陳麗云扮演的阿婆,開頭給她的鏡頭,就充滿了門道。我覺得我一個男生,如果不是從小陪媽媽和婆婆上市場買菜,是不會被這幾個平凡無奇的鏡頭打動的。我婆婆喜歡一個人住,因此她大部分時間是跟電影里的阿婆一樣的“獨居老人”。一個老人,一頓飯一個人吃,能做多少菜?“買十蚊牛肉”,跟青菜炒在一塊兒作午飯,吃剩的晚飯的時候再熱一下就行了。炒菜細節(jié)也沒有問題——先炒肉后炒菜。
我之所以要復述這些細節(jié),是因為在我來說,開頭的這些鏡頭很有說服力,令人認同。如果在這些生活常識中犯下錯誤(現(xiàn)在的青春少女基本上不清楚),又怎么能作為一個“反映生活”的電影而讓人信服呢?反而會讓人覺得裝平淡,裝逼。整部電影,就是首先讓任何人都無法指責其“裝逼”的基礎上,才有進一步切實打動人的可能??傊@些鏡頭表明,這部電影是“懂事”的,真誠的,誠實的,professional的。
這部電影,有兩個人物,是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的。一個是張家安,阿婆是其中一個。一開頭,阿婆是陰郁的,冷漠的。面對貴姐的友善她也是點到即止,不理不睬。但到了后面,明顯不是這樣。這一轉變,是從貴姐叫張家安幫阿婆搬電視開始。張家安幫阿婆搬了電視,還幫她換了燈泡。阿婆心暖,第二天從柜子里拿出一包靚冬菇送給了貴姐。
其實,在搬電視之前,貴姐就已經幫阿婆“搭便車”買油。阿婆作為獨居老人,目前超市里流行的“家庭裝”家用品對她來說都是一種困擾。她身邊沒有什么朋友,多虧素昧萍生的貴姐主動同她搭車,才買到折扣價的油,貴姐還不要阿婆錢。獨居老人的孤獨的心能不暖嗎?家里沒有獨居老人的話,也許只會覺得這是貴姐的一個舉手之勞罷了,對背后的情意是體會不到的。
同時我認為,只有關心家事的人,才知道什么叫靚冬菇,才知道識貨的媽媽們送“靚冬菇”給人家的情意一點也不比你送“黃金搭當”差。如果你沒有一個能干、精明又勤勞的媽媽,那你也就不知道冬菇有什么好——你的媽媽不懂煲湯,或者不懂買冬菇,買的都是爛冬菇回來煲湯。你看,貴姐用阿婆送的冬菇做了菜,平時沒什么臉色給媽媽看的張家安顯得特別滋味,你看貴姐多滿足!如果平時不關心家事,不陪媽媽買東西,你是不會知道冬菇有什么特別,只會覺得那些干貨店都又臭又悶,逃都來不及逃,除只會在吃飯的時候享受冬菇之外。殊不知就為了你吃冬菇的那個滋味的樣子,做媽媽的覺得跑干貨點比跑Fashion店更有樂趣。你要慶幸你有一個跑干貨店的土媽媽而不是一個逛中環(huán)的時尚媽媽!懂不?
另一個發(fā)生微妙變化的就是張家安。不過我覺得他也可以說沒變化,因為他本來是從小聽話的孩子。是貴姐自己的行為給他做了榜樣。媽媽是怎樣做人的,他都看在眼里。根本不用說話的。我就覺得好像是在講我。我媽雖然整天口口聲聲地在口頭上對我灌輸精英主義,但她根本就是勞動人民出身,平時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因此我現(xiàn)在在環(huán)衛(wèi)工人、超市工作等面前無論如何都沒辦法產生高高在上的感覺,反而能用他們所熟悉的市民語氣,談他們所在乎的雞毛蒜皮。只要你關心生活,你就懂得正是這些讓你無比鄙視你媽媽的雞毛蒜皮,支撐起了你這個大學生。也許在打飯阿姨的斤斤計較背后,也有一個像你一樣的大學生呢!
貴姐要幫阿婆搬電腦,一個電話,不用理由,就把兒子叫下來。叫他搬,就搬。叫他換電燈泡,就換。不要看他“踢一踢動一動”,乖的兒子才會這樣的。如果是皮的孩子,你使喚得了他?這些助人為樂的事情,我媽平時從來不會在他的“精英主義”說教中包含,但她真遇到的時候又總是叫我做這種事情,讓我相信,“精英主義”其實是假的,幫老人拿東西修電腦才是真的。讀大學之后,洪伯伯整天叫我?guī)退措娔X,我媽經常說“自己有兒子,叫人家兒子幫你搞電腦,神經??!”這些話對我一點影響都沒有,因為我媽也經常幫那些“自己有女兒”的人做女兒做的事情,那又怎么說呢?貴姐老公死了,她沒家婆。阿婆女婿改娶了,她沒“新抱”。貴姐自己媽媽住院,她遲遲不去探,反倒關心阿婆,陪阿婆去荃灣看孫子,難道能說“自己有‘新抱’,叫人家女兒陪你看孫子,有?。 眴??!這些事,張家安都看在了眼里。張家安是個乖兒子,阿婆看在眼里,心里也會疼愛,因為他自己的孫子可望不可及。兩個破碎家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全都隱藏在默默的行動中。不懂事的觀眾,能看出來么?!我是一個對裝逼行為鄙視到簡直以調侃裝逼為樂的人。除了裝逼之外,如果說還有什么理由給老人讓座,扶老人過馬路,幫老人修電腦的話,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這是我媽用她的行為教我的。
張家安說“D冬菇好正!”貴姐后來就又夾了一塊到他碗里。安仔只是無意地喃喃了一句“唔該”,貴姐就甜蜜地停了好幾秒。你們都注意到了嗎?你們也明白貴姐為什么停了幾秒嗎?有哪個導演能這樣拍?這樣拍,多少觀眾能看出來?如果整個電影除了這些小細節(jié)之外,沒有任何大肆煽情之處,指望誰看了有好評?因為現(xiàn)在的觀眾都很膚淺很幼稚。
電影里有一段是在殯儀館。我也去過,我去送別我的阿姨,我媽的妹妹,我婆婆的小女兒。去完殯儀館,我們親戚們也是出去吃飯的,這頓飯是叫“解穢酒”,說是出入過死人的地方,吃頓飯去除不好的東西。
有很多女生不喜歡“師奶”,例如羅璇。這是我為什么這么討厭她的原因。因為她明明不是不了解師奶,卻仍然討厭。電影里面,阿婆和貴姐關系親密了,在一起買雞蛋的時候,阿婆說:“喂,你上次先買咗著哦!咁快又買?”其實,在師奶之間,如果大家不是很熟的話,是很忌諱問這種事情的,否則顯得很三八,或者顯得有敵意。其潛臺詞就是:“你理人地咁多做咩啫?人地買多幾只蛋關你咩事啫?你咁八嘅?”如果連“系啊,我買多幾只蛋,炒咩都得啊嘛”這種秘笈都交流,說明這兩個師奶是很相熟的。阿婆從答應個招呼都點到即止,到主動問人家這類問題,不是很大變化么?以前是孤獨老人,買十蚊牛肉都被人欺負不敢抗議?,F(xiàn)在有個“哎呀新抱”一起落街市,萬事都有商量,這難道不是幸福嗎?你們這些不懂師奶鄙視師奶的人,能體會到此刻阿婆的幸福咩?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和羅璇分手。她令人生厭!
張家安有一個比較敬愛的老師叫Miss Cheu(徐?),也許是他平時提得多,除了他的同學知道,他媽媽也知道。吃飯的時候,她媽媽裝作順便問下,看看兒子今天有沒有看到他想見到的人,又問“佢靚唔靚架?”我覺得這情形簡直跟我媽一模一樣。后來,安仔在超市碰到Miss徐了,安仔去挑蘋果,Miss徐問:“你鐘意食蘋果啊?”安仔說,是他阿嫲鐘意食。原來不是他自己喜歡吃才買,是阿嫲喜歡吃。Miss徐馬上面帶微笑幫安仔撕來一個保鮮袋!
最后我講講我看到電影的哪個地方哭。第一次,是阿婆打電話給她女婿的時候。之前阿婆在跟貴姐聊天的時候,已經暗示了她不方便自己問候孫子。我以為只是她老人家有點內向罷了。晚上,她打起勇氣,正襟危坐,帶上老花鏡,翻開電話本。電話打通了,是“羅太”接電話,她說:“我系羅生以前嘅外母啊?!蔽业难蹨I就迸出來了。這句簡明的、一笑而過的自我介紹,包含著老人多少綿長的愁悵啊!放下電話之后,阿婆失落地坐在原處,我強烈地認為,她其實早已嘗受過很多次這樣電話后的失落了。我之所以至于要哭,是因為電影里阿婆打電話的那種慌張的禮貌,生怕打擾到人的語氣,同我婆婆打電話的口氣如出一轍。看到她的失落,就如看到我自己外婆的失落一樣心酸。
第二個哭的地方,是阿婆去沙田看完孫子(其實看不見孫子,甚至想送給孫子的禮物都送不出去)之后,向陪她一起的貴姐悲憤地說:“我做鬼都會保佑安仔讀書叻,生生性性?!笔裁唇凶觥吧孕浴?,你們都知道嗎?以前我以為我知道,看了這電影里這么多角色的嘴臉,我才知道一點。什么是“不生性”,什么才是“生生性性”。
張家安是貴姐的兒子,住屋村的,不是那些整天去New York,住“匡湖居”的兒子。但大家都贊安仔“生性”。他舅舅也表明要供他出國。這雖然不過是他舅舅那種人所能想到的人生實惠,但也是出于真心。張家安是乖仔,放假在家不下樓,是有點不對。媽媽說他不下樓買報紙,他經過樓下就真記得買份報紙。說他買報紙買貴了,沒紙巾送,他也沒說話,下次又真記得到OK店買有紙巾送的報紙。阿嫲喜歡吃蘋果他記得,中秋節(jié)要送月餅給阿爺阿嫲都記得。這么多記得,就是生性。我自問,我又記得多少事情呢?我雖然勉強算做“讀書叻”,但遠不屬于“生生性性”。看過電影,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電話回家,讓媽媽在這平凡的一天內多發(fā)生一件事情,那就是“個仔夜晚打咗個電話番來”。
電影里幾乎每一分鐘對我來講都大有乾坤,意義非凡,我講都講不完。不過,基本上都是以上所說的類似事情。影片的最后,沒孫沒女兒的阿婆,跟沒丈夫沒岳母的師奶,還有一個生性聽話的兒子,在靜悄悄的家里過中秋,又香又厚的靚冬菇、差點忘了買的月餅、挑選成功、又甜又多汁的柚子,有紙巾和膠袋送的報紙,生性的兒子,孝順的“新抱”,真是比在外面的花花世界過節(jié)好幾千倍。
《天水圍》這部電影參加金馬獎,我原本并不看好。因為我覺得那些做評委的膚淺“精英”們是看不見以上這些東西的,但《天水圍》獲得這么多獎之后,我又衷心覺得是實至名歸,毫無懸念。
最后,知道這部戲的編劇是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女生(呂筱華)之后,我沒辦法壓制心中對她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