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通知》是一部喜劇電影,講述了一個高中畢業(yè)生為了應對父母的壓力,與一群有著相同經(jīng)歷的朋友一起創(chuàng)辦了一所名為“南方哈門工業(yè)大學”的學校。這所學校的宗旨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上大學。起初,他們只是為了瞞過父母而辦這所學校,但沒想到很快就有數(shù)百名遭遇相同困境的高中畢業(yè)生前來報到。巴特比和他的團隊不得不忙前忙后,為學生們提供教學設施和教師。隨著學校名氣的不斷擴大,引起了另一所大學校長的注意,他決定采取行動。影片以喜劇的方式描繪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教育困境,讓觀眾在歡笑中思考教育的本質(zhì)和公平性。通過巴特比和他的團隊的努力,電影傳遞了一個積極的信息: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喜劇,更是一部關于勇氣和堅持的勵志故事。
在豆瓣上亂跑,想要找一部比較治愈的片子來看看,因為星期一看的《活著》一直鬧心到現(xiàn)在。說來諷刺,想要看一個陽光而治愈的片子,我居然還是只能去找美國片。于是找到了《錄取通知》。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被接受。是了,整部電影最核心的那幾個年輕人,和我們年齡相差無幾的年輕人,總是被拒絕的一群人。主角巴比特,申請了8個大學,全都被拒絕,連州立大學也不例外。偏偏爹媽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兒子上個大學不可。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開始為高考準備了。所以誰說美國的高考不可怕,真該把他丟過去試試看。
不過,巴比特這為仁兄可不像我們國內(nèi)的高三生,沒有大學上了就跑去跳樓跳河;這哥們發(fā)揚一直以來的特長:造假,就真弄出了個S.H.I.T(南哈蒙理工學院)出來蒙家長。沒有大學錄取咱不要緊,咱自己弄個大學出來錄取自己就可以了。
電影的邏輯硬傷不少,但是我不想詳細談;象征意義也很多,但我懶得說。我只說說自己提出來的三個關鍵詞:教育、大學、我。
我很贊同巴比特對理想的闡述。教育不是用嚴苛刻板的方式剝奪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的激情,而是根據(jù)每個人的天分,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向和內(nèi)容。在這種時候,我們不得不遺憾地發(fā)現(xiàn),原來美國的孩子也要會面臨和我們一樣的問題——好吧,據(jù)說是因為美國佬特別眼饞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取得的一系列輝煌戰(zhàn)果,特別是在知識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專門來跟我們學習過。
好吧,但那畢竟是美國。條條大路通羅馬。這種時候還是會很羨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學的時候告訴我們,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成為共產(chǎn)主義的接班人;初中告訴我們是為了成為有用之才;高中告訴我們是為了幸福地活著……MD,越聽越clamp了……
教育,是要讓我們成長的。人不會停止發(fā)展,不會停止成長,所以,也不會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規(guī)規(guī)矩矩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一邊打瞌睡,一邊記錄某些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詞。是讓自己的靈魂成長、起飛、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個扼殺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掙扎……
所以我們要終身學習。但不幸的是,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越來越喜歡扼殺人的求知欲了。以至于我們寢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現(xiàn)在都將學習視為“總算擺脫的包袱”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學習不是苦差事,我現(xiàn)在特別想去反駁我的初中班主任。因為當我越發(fā)地浸淫在知識的海洋中,我越發(fā)覺得快樂。知道原本不知道的東西,發(fā)現(xiàn)原先沒發(fā)現(xiàn)的事物,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為什么非要苦著臉去讀、記、背、寫呢?
關于大學我已經(jīng)說過很多話了,我不想再多說什么。最早的大學就只是一幫年輕人和一些長者,來自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經(jīng)歷,匯聚一堂,互相學習。把不同來頭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師他們也可以互相學習。
我至今還是向往民國時期的大學。自由思辨、兼容并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視教育的環(huán)境,有努力保障學生和老師生活水平的社會,所以即使是戰(zhàn)爭頻發(fā),照樣大師輩出;即使條件再艱苦,照樣可以做到和國際接軌……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爆F(xiàn)在很多大學都是倒過來玩的。所以大學都只剩下一個空殼子了。也很悲哀。
最后來說說“我”。電影里面那個有注意力渙散癥的人興奮地對巴比特說,他接到通知書后,平生第一次聽見爸媽說我們以你為驕傲。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與古板校長對峙,說:知道什么?你是罪犯。因為你剝奪了這些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和激情,這是真的犯罪!
殺一個人的肉體,不過毀滅了他的形體而已;但是殺一個人的靈魂,盡管他還能行尸走肉,但比死了還要可悲。
系統(tǒng)是為你設計的?它教你順從你們的心
做個順民?
你們呢?
你們一直想做學校行政員?
亞歷山大博士你有什么夢想?
也許沒有 也許想做詩人
或者魔術師,藝術家
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我說,我要做一個作家,要作個能經(jīng)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家。所以對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環(huán)境變遷,都無所謂,我只要沿著自己的夢想前行就可以了。我永遠不會成為順民,永遠要抗爭自己的生產(chǎn)空間。我知道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絕對不會成為社會大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
教會的青年聚會歷來有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歡迎第一次來到教會的慕道友,我們都要唱歌歡迎。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歌詞很好:世界有你會更美好,沒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寶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總是如此如此特別,在上帝的眼中,沒有人能取代你。
據(jù)說每次都有會眾一邊唱一邊哭,因為他們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是如此特別如此重要,不是“地球離了你照樣轉(zhuǎn)”。
前些日子帶領青年聚會的弟兄說想要換個歌——因為這首歌已經(jīng)唱了兩年多了,結果遭到一致反對,只好不了了之。大家依然每次都會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別”……
本來就是。
我認識的很多人都很羨慕我,認為我非常清楚自己該做什么該走什么路,我總是說“你也可以”。然后他們就會笑起來,心想這個人還不錯,滿謙虛的。
其實我說的是實話。
有夢想,敢于為此付出代價努力追求,是很好的。當然,和現(xiàn)實必要的妥協(xié)也是應當有的。在這個電影里,這幫年輕人不還得要求政府給他們辦學的權利么?不過,政府也還算通情達理,給了一年的試用期。
于是,皆大歡喜。
我們呢?生活在電影外的世界。我們不能自己建立一個自己喜歡的大學,但,我們可以把大學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過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時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我在這個世界上并不孤獨。所以,我可以繼續(xù)高呼:
即使現(xiàn)實是理想和幻想的墳墓,我依然要茍延殘喘!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