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尾島》是一部以動作為主線的電影,背景設定在20世紀60年代末的朝鮮半島南北局勢緊張的時期。故事圍繞著康仁燦這個角色展開,他因謀殺罪名成立被判死刑。然而,在行刑前的最后時刻,他被特種部隊軍官召到拘留室,被告知有一個替代死刑的機會。康仁燦和其他30名死囚被送往了位于西南部荒島的實尾島,接受特殊的軍事訓練。他們成為了被稱為"684北派部隊"的特種部隊成員,他們的目標是刺殺朝鮮元首金日成。在崔在賢中尉的指導下,這些隊員們接受了一系列地獄般的體能和軍事訓練,為實現這個任務做好準備。然而,三年后,韓國政府的國策發(fā)生了改變,導致"684北派部隊"的計劃被取消。這意味著康仁燦和其他隊員們的前途變得未卜。他們感到被國家出賣,只能設法自救。《實尾島》以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為特色,展現了這些死囚們在島上經歷的艱苦訓練和生存斗爭。影片通過展示他們的堅韌和勇氣,探討了個人命運與國家政策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同時,影片也反映了當時朝鮮半島南北局勢的緊張氛圍,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戰(zhàn)爭時代的殘酷現實。《實尾島》不僅僅是一部動作電影,更是一部思考人性和社會問題的作品。它通過描繪康仁燦和其他隊員們的命運,引發(fā)觀眾對于正義、國家利益和個人自由的思考。導演巧妙地將動作場面與劇情緊密結合,使得影片既具有娛樂性,又帶給觀眾深入思考的機會。總的來說,《實尾島》是一部充滿動作和緊張氛圍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通過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表演,向觀眾展示了戰(zhàn)爭時代的殘酷和人性的復雜性。無論是對于動作電影的粉絲還是對于深度思考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都值得一看。
韓國當代電電影發(fā)展中的一個分枝是,以韓國與朝鮮之間的分裂歷史為背景的電影頗受關注。從我最初看到的第一部韓影《生死諜變》,到后來的《太極旗飄揚》,直至最近的《實尾島》,均是屬于這一類型的電影。它的基本特征是:在這種背景中重新審視及思考這段歷史。我想在歷史的真相中,曾有過被深埋的歷史,終有一天,這些歷史將真相大白于另一段的歷史。實尾島講述的就是這樣的一段歷史。
《實尾島》的故事梗概:朝鮮與韓國關系緊張的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韓國為了報復朝鮮訓練組織的31人特工,進入韓國剌殺總統(tǒng)樸正熙的事件,將以死囚31人,由部隊押解到實尾島,進行魔鬼訓練,準備潛入朝鮮剌殺金日成。在軍事訓練過程中,部隊與特工們產生了感情。就在特工出發(fā)的當晚,命令突然被取消。這樣,特工們又回到實尾島等候再一次的命令。
取消的原因是政治氣候的變化,其時,韓國與朝鮮關系開始緩和,組建這支部隊的局長被免職。而且下面下令除去這支部隊。因為他們已經沒有用處。負責訓練這支部隊的司令官不愿意親手屠殺已有感情的特工,飲槍自盡。憤怒的特工們消滅了島上駐扎的部隊。劫了一倆客車開往青瓦臺,欲質問公道何在。路上被當局部隊攔截。特工們釋放了車上乘客,集體引爆手雷自盡。
實尾島確有這樣一段的歷史。這段歷史是在金大中任韓國總統(tǒng)時被披露。
我得承認我一般情況下對于國產的戰(zhàn)爭體裁的電影是較為反感的。它們的特征是人物已經是一種政治符號,電影中的陣營也是黑白涇渭,主題仍然是最后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然而韓國的戰(zhàn)爭電影中,較為注重的并非歷史畫面的營造,而是以人物來反映時代。有時候我在想,在戰(zhàn)爭電影中,是人物重要還是歷史重要呢?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戰(zhàn)爭或是其他僅是一種背景而非主題,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電影,它的最后目的都不過是展現一種人性。
這部電影沒有一個女主角。絕大部分的場景都處于一個叫做實尾島的小島的小島上。在看這部電影時,可以將之劃分為兩個主要內容。一是在實尾島上發(fā)生的一切,二是離開實尾島之后的結局。這種有些牽強的人為劃為,對于理解電影的藝術有一種作用。即,只有前面的部分成功了,才能帶來后面部分的令人真正信服。這部電影在電影技巧上沒有更多地進行探索,它更多通過的是演員的精彩演繹來完成。它通過島上訓練這一個過程極其豐富地展現了人物的基本輪廓,他們從死囚、社會渣滓,被在“反正也無處可去”的支配下,被訓練成一支特種部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被自己將創(chuàng)造歷史的想象所驕傲,認為將留存于歷史和人們心目中。我不能說這是一種愚民政策下的成功,我只能說,無論時代背景如何,人終究都是人,而不是沒有情感的石塊,在前半部分中,并無涉及到更多的政治因素,前半部分的所展現的,是一種人性的長華,即使是被完全剝奪了自由的人,也有著做為一個人本身的尊嚴與“存在于時代”的深深渴望。意況形態(tài)在這里面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這些被政治目的所強迫的人群,他們如此復雜的思想情感是怎樣得以復蘇的。一方是押解這些人的正規(guī)部隊,一方是希望通過這段歷史而洗刷一切過往,重返家園的人群。在這個特殊的管制過程中,在一個島嶼上建立起可以令人相信的感情。
電影的戲劇性沖突上的處理是每一部電影都在運用的手段。它是通向人物性格展現的高潮的必經之路。這部電影同樣在這一點上達到了相當的成功。出發(fā)前的痛飲,高唱國歌的氣概,大海中命令被突然取消的不可置信,重回實尾島的無所適從。部隊軍官與上層的對話,一點點將故事推向了命運的高潮。直至部隊軍官不愿意下手,故意讓死囚聽到真相。這個時候達到了整個故事殘酷的高潮。要么被部隊消滅,要么消滅掉部隊。這個時候他們沒有了第二個選擇,每一個人都有質問的尊嚴:為什么不將我們除去?而懷著再生的希望的時候,卻又要來消滅我們?原來我們是沒有存在過的人。真正的真相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的人,我們最后的路,都是死亡。。。在這樣的情境中,整體性的憤怒火山爆發(fā)。我們要去問個明白!問清楚我們不明白的問題。去總統(tǒng)所在的青瓦臺。。
就這樣走向了死亡。也只有這樣走向死亡。
電影的最后也成為一個最感動人的畫面。這些未曾存在于世界的人,為人證明自己的清白,以自己的血,在這輛車上寫下了他們的名字。高喊祖國統(tǒng)一萬歲撲向了手雷。
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竟然久未平靜。在厭倦于那些膚淺而直奔娛樂而去的電影中,我得到的只是積壓的疲累。它們的輕松絲毫帶不來身心的愉悅與心弦的撥動。而真正具有動人心弦的藝術,無不是將目光專注于人性本身的那些電影。鮮活的面龐上寫著無數的故事與情感,在命運的河流中怎樣閃現人性的光芒,在怎樣的歷史中書寫他們的歷史。
我一再樂意談及韓國電影的原因我想在于此:它們進行過思考。它們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所有重大的事件,在電影中,不過表現在一雙雙眼睛中而已。無怪乎有一位電影評論家說:“我喜歡看著那些演員的眼睛,在那里面我看到了許多電影”(大意)。我想他說的很對,一部電影若沒有演員的傾瀉的情感,那它就只是一個可以流動畫面的萬花筒,而稱不上是電影。
(完)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