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終點》是一部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暢銷書《無盡的玩笑》的作者大衛(wèi)·福斯特·華萊士和《滾石》雜志的記者一起展開新書全國宣傳之旅的故事。電影通過幽默和溫情的方式展現(xiàn)了兩位主角在旅途中的趣事和挑戰(zhàn),同時也探討了成功和真實的價值。這部電影充滿情感和智慧,讓觀眾思考人生的意義和追求幸福的方式。
成也孤獨,敗也孤獨
如果說《旅程終點》(The End of the Tour 2015)是一部話嘮電影,那它也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話嘮電影。在我看來,本片更像是介紹作家戴維(David Foster Wallace)的傳記片,它引導(dǎo)我們思考這樣的問題:戴維以自己的孤獨排解了我們的孤獨,為何終究他又選擇了死亡?我們不妨依據(jù)滾石記者與作家戴維之間的對話來對一問題稍作分析。
如果說一個人選擇死亡是因為痛苦,那么,戴維可能是因什么樣的痛苦,才走上輕生的道路呢?戴維當(dāng)年憑他那本暢銷書《無盡的玩笑》雖已聲名鵲起,但名利并非他寫作的主要目的,甚至,巨大名利讓他更感到孤獨。他把寫作比作撫養(yǎng)小孩,必須非常小心,他說:“可以為自己的作品自豪,但期望從中得利就不好了?!崩寐暶@得利益似乎是一種潛規(guī)則,戴維在跟記者初次談話中就嘲笑了這一點,他開玩笑地說,他很想利用新書巡回宣傳吸引女性的投懷送抱,然而,他真實的想法卻是“還好,我沒這么干,那只會令我感到寂寞”,因為在他看來,別人只是看上了他的聲名,而非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他不僅不想從自己書籍的成功當(dāng)中獲利,甚至他無法跟任何人分享成功的喜悅,這可能是聲名帶給他的更大痛苦。
他向記者解釋了他想利用聲名吸引女性的真實意圖:“我只是覺得如果可以跟人分享這些美好的事情會很棒?!比欢麉s無法做到這一點,首先,他無法跟普通朋友分享這一切,因為來找他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操心,都是帶著目的而來的;其次,他的工作特點讓他身邊無法留住親近的人,他的工作特點是寫作時需要獨處,在他看來,一旦“全情投入”便會有非常強(qiáng)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會讓任何身邊的人成為“被利用的對象”,這不僅讓身邊的人不能忍受,也是他不愿意去做的。因此,他只能感嘆:“如果有個人可以跟你共同生活,分擔(dān)一切該有多好,無論是開心還是困惑,面對著她你都可以放得開?!笨梢?,有成功卻無法與人分享喜悅,應(yīng)當(dāng)是他痛苦的一個來源,否則他不會跟記者著重解釋這件事。當(dāng)然,既然喜悅都找不到人分享,那痛苦就更找不到人來分擔(dān)了。
“成功”無法給他帶來快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可能本質(zhì)上就是個悲觀的人。他向記者解釋他曾完全迷失在寫作當(dāng)中,因而酗酒、亂性,甚至想到死,然而,當(dāng)他小說暢銷,記者都認(rèn)為他的新書備受贊譽(yù),非常不賴時,他卻說“這是很好,可這是虛幻的?!痹囅?,昔日的齷齪都不足以讓他為今天的成功感到喜悅,他那里還能找到幸福呢?
如果說他寫作并非為了名利,那他真實目的是什么呢?他跟記者說起他那本暢銷書的主題,就是探討人性的孤獨。從這場對話中,我們能夠看出,他的痛苦源自他的人文情懷,他那種想為人性孤獨提供解決方案的高尚情懷。對于人性孤獨,他說“我拿不出一個診斷方案或一套藥方來解決”,然而,他又非常擔(dān)憂技術(shù)對人生幸福的不利影響,他認(rèn)為技術(shù)手段如同“打手槍”,偶爾為之會帶來歡愉,但決不能長期依賴,技術(shù)的進(jìn)步也絕不是解決人性孤獨的良方??梢?,人性孤獨的問題他已無法解決,如果他是個以解決人類的前途和命運為己任的人,他就注定是孤獨而痛苦的。
此外,他的痛苦還來自他注定的“與眾不同”。因為他的才華、成就,的確讓他顯得比別人聰明,在記者看來,他的“交際策略”都利用了他的“聰明”,然而,他不僅不認(rèn)可這一點,反而說“那讓我感到有點孤單”。他這樣講應(yīng)當(dāng)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因為他從小就因父母是搞學(xué)術(shù)的,而使他感到自己與其他同學(xué)“格格不入”。他痛恨這種與眾不同所帶來的孤獨感,因為他的信念告訴他,一位優(yōu)秀的作家必須“珍惜普通人的一面”。他辯駁道:“如果我只掃上一眼,就默認(rèn)人家沒什么見識,或者人家的內(nèi)在不如我豐富、復(fù)雜、嗅覺敏銳,我就不會是這么個好作家?!彼裕J(rèn)為自己說“只是個普通人”,絕不是一種“惺惺作態(tài)”。然而,他又怎么可能成為一個“普通人”呢?正如記者所反駁的,別人啃你一本長達(dá)千頁的書怎么可能是因為“作者是個普通人”呢?
現(xiàn)實與幻像的反差也是加重他孤獨感的一個淵源。雖然他自己有著很強(qiáng)的幻滅感,覺得萬事皆空,甚至認(rèn)為這種幻滅感根植于人性,但他還是在意那些他所批判的幻像,比如影像宣傳,他認(rèn)為這類東西很容易讓我們“拐離有意義的人生”,既然一切皆虛幻,又何必太在意呢?一旦在意了,孤獨必會如影隨形。從他和記者最后的對話中,我們分明能看出這一點:“我必須從這些關(guān)注中抽離出來,因為那些關(guān)注就像是給你的大腦皮層來了針海洛因,我真正需要勇氣的地方是得靜坐在那里,承受住這種抽離,并且努力提醒自己什么才是現(xiàn)實。現(xiàn)實就是:我,34歲,獨自呆在房間里,面對著一張紙頭?!彼麩o法在形形色色的幻象世界中體會快樂,又不愿在冰冷的現(xiàn)實中忍受孤獨,這種性格特點就注定了他痛苦人生。
從以上分析可知,他成功無人分享,痛苦無人分擔(dān),孤獨終究是無法排解的,當(dāng)他二十來歲時發(fā)生過“心靈危機(jī)”再次發(fā)生時,而恰好此時根深蒂固的幻滅感又占據(jù)他整個的心靈時,死亡必然讓他感受到是一種解脫。顯然,如果說是孤獨成就了戴維,也是孤獨感最后毀了他,那么,用“成也孤獨,敗也孤獨”來概括戴維的一生應(yīng)當(dāng)是恰當(dāng)?shù)?。(?石板栽花 2015年10月26日)
PS.本文引文源自“酷炫禿頂富二代字幕組” koala676所翻譯的字幕,特此志謝!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