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頂之災》是一部融合了科幻、懸疑、驚悚和災難元素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地球上,地球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掠奪。一系列離奇的死亡事件發(fā)生在美國幾個大城市,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主人公艾略特是一名中學自然科學教師,他覺得這些事件并非巧合,并開始調查。更大規(guī)模的人類死亡事件開始發(fā)生,城市里的人口幾乎減少到了零。為了生存,艾略特帶著妻子和朋友們踏上了逃亡之路。然而,他們并不知道他們要躲避的究竟是什么,這個謎團讓他們感到無比的恐懼和不安。影片通過扣人心弦的劇情和緊張刺激的場景,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未知和危險的世界。它揭示了人類對地球的掠奪和破壞所帶來的后果,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在面臨災難時的求生本能和團結力量。馬克·沃爾伯格和佐伊·丹斯切爾等演員的出色表演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看點??偟膩碚f,《滅頂之災》是一部令人心跳加速的電影,它提醒我們珍惜地球這個寶貴的家園,并引發(fā)了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思考。
和小S其它作品比較,這部節(jié)奏明顯快了,短鏡居多,結構上的單線性把故事主體淡化到稀薄無比,讓人覺得劇本簡直不存在,就是個pitch。
然而在一部恐怖片里,除了恐懼,我們還需要呈現(xiàn)什么呢?所有的人物場景故事,只是媒介和手段。好的電影把可見不可見的一切用影像呈現(xiàn)出來,情緒的感染力像突發(fā)的化學反應,像氣味,在空氣里傳播蔓延。
有比空氣更好的媒介么?小S的那些故事,骨子里都帶著孩子氣的天真,透明的質感,峰回路轉,都是輕飄飄的寓言小札,成年人床頭的童話故事集。
Kubrick也拍成人童話,不過那是黑童話。
小S不招人待見,不就是個會抖包袱的驚悚片導演么,包袱抖得不好招人罵,不抖包袱更招人罵。
抖包袱變成小S的包袱,抖還是不抖,that’s the question。
不替小S抱不平,只替叫罵的觀眾惋惜,如果坐等90分鐘只為等一塊包袱皮...
其實小S是個50%天資 50%勤勉的優(yōu)秀電影小頑童。他地道,老派,他拍comic式的超級英雄拍外星人拍精靈拍世界末日然而對電影合成特效大場面深惡痛絕,他知道電影影像的力量從哪里來。他也是現(xiàn)今為數(shù)不多懂得在類型片礦場里掘金的導演之一,不過他喜歡把挖出來的東西和其它種類融合,造出些詭異不好分類貼標簽的合金產(chǎn)品來。
The happening是一部狡猾的B級驚悚片,玩弄的是恐怖驚悚片越來越被忘卻的黃金法則:暗示/顯示??植赖脑搭^近若咫尺然而永不現(xiàn)身,仿佛看到小S在心底暗笑:沒有僵尸出鏡的僵尸片大家看過么?
也不必推舉小S為2008綠色和平組織代言人,不管他是不是印度教教徒吃不吃牛肉,the happenging不是為戈爾副總統(tǒng)拍攝的an inconvenient truth 續(xù)篇。
恐懼來源于不可知,恐怖來自于這個不可知的世界。到底是什么使蜜蜂成群的神秘消失了?只是維基條目上的理論推測。在這部電影里到底happening了什么?小S舉手回答:我不知道。
即便小S打小就是大S的粉絲,他還是義無反顧走上一條和大S截然相反的小道,那里沒有war of the worlds,在那里只有一個世界,一個我們賴以生存然而超出我們自身之外,可能永遠也無法被完全理解的世界。
恐怖源自危及生存的逼迫感,來自一個不屬于我們存在世界的他者,而在這片里恐懼釋放者和這恐懼的受害人結為一體。讓我們索性放棄生存,沒有張牙舞爪的外星人,沒有垂發(fā)半遮面的貞子和垂涎三尺的僵尸吸血鬼,只是我們自己,放棄終止擊垮這生存的最后底線,有什么比“我們”成為“他們”更可怕的事?
費城街頭輾轉的槍,小S標志性的段落鏡頭,叫人聯(lián)想起signs里地下室手電筒掉落在地的那個長鏡。視野的片段性,如同我們對世界感知的局限。暗示高于顯示,真正的動作/恐懼永遠發(fā)生在畫外。
即使是標準B級片的人物刻畫(=平庸 坎普),小S式的細節(jié)小惡搞還是沒忍住。美國小兵被感染的征兆,即非正常的人類舉止行為表現(xiàn)為:大聲背誦每一個美國大兵都要牢記在心的士兵準則。
而到頭來,小S還是沒能抗住他喜歡說童話寓言故事的癖好。除了那支在街頭輾轉易手轉遞死亡的槍,還有影片后半部里主人公一路逃亡而過的三棟小屋:第一棟大門敞開歡迎所有人,然而里面亮麗的一切裝置都是虛偽的塑料殼殼;第二棟大門緊閉,來福槍管迎接來賓;第三棟是沒水沒電的世外桃園,屋主樂善好施然而...
算了就不挖掘什么意義主題思想了,也沒什么可挖,只是為還能看到這樣“不入流”的美國暑期大片,為小S還堅持著讓電影成為電影,小贊一下。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