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大亨》是一部發(fā)生在90年代的電影,講述了東印度公司首席大班布華泉(郭富城飾)的故事。布華泉年僅40歲,已經(jīng)在職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了上流社會中備受賞識的人物。然而,在感情生活中,他卻面臨著兩個女人之間的糾結(jié):妻子阿娣(楊采妮飾)和助理Fion(劉心悠飾)。故事的背景設(shè)定在40年前,當(dāng)時一次海嘯導(dǎo)致布華泉的母親泉媽(何超儀/鮑起靜飾)的船只遭遇不測,只有布華泉這個混血嬰兒幸存下來。從那時起,布華泉與泉媽一起出海捕魚,并與下人的幼女建立了純潔的友誼。然而,他們之間的友誼因一次意外而被迫分離。布華泉非常努力地學(xué)習(xí),但與泉爸的關(guān)系一直很緊張。直到他工作后,他才逐漸與父親和解。然而,他的身世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即使在國外的船上,他仍然無法獲得認(rèn)同感。故事的發(fā)展中,由于家庭經(jīng)濟(jì)狀況惡化,泉爸去世,布華泉帶著兄弟姐妹們四處尋找救濟(jì)。他甚至不得不向刁蠻的船主妥協(xié)。最終,他了解到自己被收養(yǎng)的身世,這一發(fā)現(xiàn)讓他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陡〕谴蠛唷芬云淇廴诵南业膭∏楹蜕钊胩接懮矸菡J(rèn)同的主題,為觀眾帶來了一場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體驗(yàn)。郭富城、楊采妮和劉心悠的出色表演,更是為整部電影增添了無限的魅力。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娛樂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讓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夠思考自己的身世和人生意義。
倪匡剛逃難到HK時,在碼頭扛包卸貨,等活兒的時候就拿撿來的報(bào)紙看,看上面的連載小說,他覺得連載小說沒什么,我也能寫,于是就寫了幾篇投稿,從此就不用扛包,轉(zhuǎn)職寫稿寫到享盡富貴榮華,淋漓盡致到如今。
黎智英偷渡輾轉(zhuǎn)從廣州到澳門再到HK,一上岸就做了童工,打工期間,一個老會計(jì)看他孺子可教,對他說,你要想做老板,不要一輩子打工,就一定得會“雞腸”(英文),我可以教你。然后就從ABC開始學(xué),后來果然發(fā)達(dá),從做服裝開始,到如今黎智英是HK第一的傳媒大亨,英文自不必說,好到像母語一樣。
這是兩個HK夢的故事,這兩個人,像我們口中美國夢里的美國人一樣,充滿了傳奇色彩,但他們其實(shí)又都不是“香港人”--起碼不是HK土著。如何定義HK人?答案比如何定義美國人簡單多了。
《百年浮城》這部電影,講了一個本土HK人的故事--根據(jù)真人真事兒改編。這個叫布華泉的HK人,那時候應(yīng)該生活在柴灣筲箕灣一代,是幾乎一生都在海上度過的艇上人家,即他們自稱的”疍家人“,那時候HK是個小魚港,零零落落生活著一生都在海上漂漂浮浮的漁民,而新界,估計(jì)更加零落的分散著一些種田維生的農(nóng)民。這些HK人過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生活。然后,英國人耶律發(fā)現(xiàn)了這個深水港,改寫了這個小島以及它的島民的命運(yùn),其后滄桑百年,人物輩出,布華泉,是其中之一。
發(fā)自內(nèi)心覺得這是今年看過的最棒的一部電影--居然是港片,港片和好萊塢一樣,時不時就會證明一下,自己不僅僅是精彩的”三俗“,也有深度,也有詩意。而總會有幾個導(dǎo)演,成為為商業(yè)充斥的電影圈兒拔份的人物。
我一貫討厭電影用畫外音,認(rèn)為是鏡頭語言功力不足的表現(xiàn),這部電影用了不少。卻非常貼切,將整部電影精煉了不少,原來,有的畫外音顯得做作不堪,而有的則恰如其分,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畫外音恰如其分的電影,如果沒有畫外音,這部電影勢必要拍150分鐘以上。
其瑰麗壯觀的畫面,柔情似水的配樂,可謂水乳交融,足見導(dǎo)演功力非凡。
電影中展示的貧困交加但熱氣騰騰充滿詩意的平民生活,小兒女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純真浪漫,自然、淳樸、真實(shí),令人懷念,尤其是中國人,喚起許多同感時刻,猶如讀思無邪的《詩經(jīng)》民歌、看山水畫中茅屋炊煙升起的感覺,艇上小女孩兒一個笑容,一句”回來就結(jié)婚“的童言,以及小女孩兒媽媽隨手拿條咸魚輕打她的畫面,都讓人感受到中國人獨(dú)有的氣蘊(yùn)--這不就是電影的終極意義嗎?讓你在100分鐘里,去體驗(yàn)一種你夢寐以求的詩情畫意,去感同身受別人的悲歡離合。而且,同時,它還很勵志。一個十七八歲才開始認(rèn)識第一個字,第一次穿鞋的人,靠自己的努力,40歲就達(dá)到人生頂峰,躋身上流社會,卻未迷失于權(quán)錢美色,不忘自己根本,因而得享家庭天倫歡樂,可謂難得。這也是上一代HK人的人中龍鳳。再看看如今這些被視為上流社會的馬會會員,讓人禁不住喟嘆,時無英雄,讓一群土鱉上位。
讓我們來理一理影響布華泉人生的幾股力量:
其一,我覺得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基督教?;浇痰膫鹘淌?,遍布全球的感人事跡,真讓人覺得宗教的魅力為世人難擋。片中的牧師阿東,可謂影響了布華泉的一生,在他青春期時,就讓他明白天堂與地獄,讓他懂得感恩和知足。這種神奇的力量一次次的幫助他走過事業(yè)和人生的困境。牧師在艇戶搖搖擺擺的船上傳教,給他們信仰,幫他們做聯(lián)絡(luò)員,無意中他向十幾歲的布華泉說:你可以出去讀書識字的。而到影片最后,布的媽媽樂享天年,他主持了他的葬禮。
布華泉父親出海死去后一家人走投無路時,是教會接收了他的三個妹妹。到后來,他短暫的迷失于Fion和阿娣之間時,也是這單純的天堂與地獄的觀念救了他(我不能成為阿娣的地獄),當(dāng)他事業(yè)有成,出入社交場合,的確需要一個像Fion這樣拿得出手的女人,而阿娣一方面也覺得自己幫不上忙,自慚形穢。另一方面卻又害怕丈夫從此離自己而去,家庭破碎,郁郁寡歡。
這是很多靠自己奮斗成功的男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而他,就倚靠最初的信仰,喚回了最初的愛情,當(dāng)他再次拉起妻子的手,唱起那首咸水歌,不由得人不動容。這種處理順理成章,所以打動人心。
其二,我覺得是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的英國文化精神。從這部片子可以明確的看到,英國人,如何用等級社會來證明了自己無等級的公平。沒錯,英國是有上流社會和所謂藍(lán)血貴族,但他并不排斥,甚至鼓勵你通過努力躋身上流社會,并且他會從上流社會淘汰不是精英的人,這是個神奇的悖論,而大部分人往往只看到了英國的等級,沒看到英國的公平。布華泉的獨(dú)白中說東印度公司那個大班,是他的伯樂,這個英國人賞識他,一路提拔他,介紹他入馬會,在他迷惑于自己身份時,給他申請英國國籍,像朋友一樣和他交流97回歸后自己的憂慮,最后把一切交托給他,退休回英國,病逝于一家養(yǎng)老院--也許他的一生沒有布華泉這么傳奇,但他詮釋了英國的胸襟和英國文化的主要特質(zhì)--這中特質(zhì)就是英國殖民的秘密,他會令被殖民過的民族永遠(yuǎn)感懷其恩。
其三,就是并不太明顯的“土共”(HK本土共產(chǎn)黨)的影響,不知道何故,這部分拍的很隱晦,完全是春秋筆法,刪削的令人費(fèi)解。不會是為了照顧國內(nèi)市場吧?這樣的電影,配上普通話,就完全失去了味道。他得以免費(fèi)識字,讀書,小時候是教會的幫助,大了就是土共(表現(xiàn)為東印度公司里的華人工會)的功勞,教會是不會在班上給人看國旗的--老師說,你們的考試不重要,這個才重要:this is China。
然后67暴動閃了一下就語焉不詳了。
電影沒交代的,我大概可以補(bǔ)充完整。布華泉沒有選擇五星紅旗,這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他擇優(yōu)而上,選擇了英國文化,哪怕從office boy,端茶倒水掃地抹桌子做起。他的好友,選擇了填寫不識字的表格,去做技工,土共策劃下,參與“生劏白皮豬,火燒黃皮狗”的六七暴動,被皇家警察抓走。如果運(yùn)氣好,拘留一下放出來,如果犯的事兒比較大,坐幾年監(jiān)獄再出來,識時務(wù)者(話說識時務(wù)者也不會去做土共了),改過自新,徹底忘記馬列主義,可能還能混的不錯。永懷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在HK就會一世潦倒,最后流落在維多利亞公園變成一個神奇的族群:維園阿伯。最近還有一單新聞,一群曾高喊永遠(yuǎn)忠于毛主席,打倒港英的暴動份子,要求賠償和平反。
在這三股力量中,布華泉毫不猶疑的選擇耶教,選擇英國--這種選擇并非因?yàn)樗莻€”番仔“(混血兒,也即字幕中出現(xiàn)的洋雜),他一直感恩于養(yǎng)母,最后當(dāng)母親把他生母留下的耳環(huán)交給他時,他接過來,默默的給養(yǎng)母戴上,暗示他已經(jīng)決定此生只有一個”阿奶“(疍家方言里母親)。這種選擇恰恰顯示了他的天生不凡,正合于當(dāng)時的時代大潮,于是順流而上,成就自己的絢麗人生。
這部電影畫面非常唯美,這也是嚴(yán)浩最擅長之處,內(nèi)容異常豐富,小民風(fēng),大歷史。短短100分鐘(其實(shí),我真希望能長一點(diǎn)兒)講了HK幾十年歷史,當(dāng)時英國人的好與不好,中國人警察(也就是所謂黃皮狗)對中國人的欺凌和對英國人的崇敬,也頗為真實(shí)--這些故事都離我們不遠(yuǎn),你隨便找?guī)讉€五十歲以上的HK人,就可以驗(yàn)證。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羅羅嗦縮寫了這么多往往就是我真的被一部電影感染的標(biāo)志,我不知道如何精煉的表達(dá),只好將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兒全寫下來,如果讓我選一部今年看過的最值得推薦的電影,我一定會選擇這一部,但我在港鐵的廣告牌上看到它上畫,很快就看不到它的檔期,票房也一般般,如今這個平庸的年代,配不上這部不平凡的史詩電影,知音少也在所難免,但這些演員,尤其是郭富城和劉心悠,演的非常入戲,令我對他們改觀。
整部影片有兩個地方讓我想要落淚(終于還是沒有哭),其一是一開頭,老太太抱著布華泉交給阿萍(布的養(yǎng)母)時,生母的不舍,老太太(這個老太太在很多部電影里演奶奶,姥姥,演的非常好)說:賣仔莫摸頭,摸頭淚流流,其實(shí)我倒是覺得這里,和片尾的97回歸呼應(yīng),英國就這樣把HK又交給中國了,頭都沒摸一下就毅然決然走掉了。太Reasonable了。其二是頭發(fā)花白的布華泉給發(fā)妻買了最好的助聽器,幫她戴上,拉起她的手又唱起那首咸水歌:
買包金針隨街撒,搵針容易搵妹難,阿妹呢~~~(翻譯成國語,失了味道)
有人覺得這是關(guān)于身份認(rèn)同困惑的電影,我不以為然,我覺得布華泉基本上沒有困惑自己的身份,他對中國人身份的焦慮,剛剛浮現(xiàn)就消弭了,尤其是結(jié)尾安排的他和那個問路的東北游客的對話(他說英語,游客說普通話,他說普通話,游客又要改說英語和他看齊),也讓他覺得釋然。他半生寡言少語,做的多,說的少,不介意自己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不介意自己是上流社會還是普通人,但會永遠(yuǎn)記得,自己是疍家人,來自大海。
我曾經(jīng)有機(jī)會乘游艇從尖沙咀出發(fā)一路向柴灣方向繞香港島一周,在鯉魚門那兒,仍可以看到不少泊船,只是已經(jīng)不會再住人,不會再有艇戶。自然,再也沒有了布華泉這樣的傳奇人物。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