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早在很久以前就在央視上看過這部97年拍攝的電影《紅與黑》,但記不得什么原因反正當時沒看完就睡覺了。最近無意中又在網上發(fā)現(xiàn)了這部片子就欣然點擊了。
觀后看了一些影評,評論好的和不好的基本上分為兩派,好像看過原著的大都反應電影拍得跟原著差距甚遠,原著中表達和揭示的深刻內涵并沒有在電影里完全釋放,所以認為電影不好;而認為好的那派似乎基本都是沒看過原著的,完全當成了一部純粹的愛情文藝片來欣賞了,因此也使我產生了興趣寫這段關于原著和電影比較的短文,與喜歡它的影迷們分享一下。
能夠令我愛不釋手、反復閱讀的世界文學名著中司湯達的《紅與黑》算是其中之一,司湯達是十九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體裁的文學家,他最擅長的就是刻畫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通過對人物的內心描寫揭示作者想要闡述的深刻主題和深遠意義。所以被后世公認為開創(chuàng)意識流小說的鼻祖。在這部超越階級金錢、道德倫理之上的愛情題材外衣包裹下的其實是一部反應現(xiàn)實的、殘酷的政治小說。
能讀懂小說真諦的先決條件首先是要了解當時法國歷史的社會大背景:由十八世紀末公元1789年被壓迫的城市貧民攻占巴士底獄為標志的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憤怒的人民處死了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以及他驚世美貌的王后瑪麗(奧地利皇室公主),隨之波旁王朝的覆滅,所有貴族階級的權利、財富、地位等一切特權都變得岌岌可危。而在此后動蕩、混亂的各階層、各黨派的紛爭中,賦有智慧、才能、野心的出身于下層階級的拿破侖.波拿巴的脫穎而出,整合了混亂的法國政局,不僅創(chuàng)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也改變和影響了整個歐洲世界的政治格局。與此同時這股新勢力也猶如一股思想的時代春風,感召、影響了許許多多像主人公于連一樣的身處于底層受壓迫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人,使他們看到了如果接受高等教育、有才能、不論出身也能改變命運的希望和機會。然而偉大的野心即是造就拿破侖成功的助手,也是迫使這位一代英杰最終于1815年被英國人囚禁在圣赫勒拿孤島度過生命中最后6 年光陰的幫兇。不久之后波旁王朝隨之復辟,重掌政權的貴族階級們生怕災難的再度降臨而變本加厲,他們從骨子里排斥、畏懼、厭惡下層階級的孩子像特權階層的人一樣接受高等教育,殘酷的政治和虛偽的宗教像連體嬰般密不可分的法國統(tǒng)治者,不惜一切力量排擠、打壓有思想、有反叛精神的青年一代。這部不朽的經典著作《紅與黑》也正是在這個黑暗、腐敗的時代背景中孕育而生的。
在十九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浪潮影響下的法國,企圖通過宗教或者軍政(紅與黑)轉變自身命運是混跡于底層階級的青年人最有效的兩種途徑,而主人公于連恰恰是其中的一份子,心懷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才華橫溢的男主角于連不甘心永遠活在卑賤、貧窮的底層社會,進入神學院深造成為一個優(yōu)秀、體面、受人尊敬的上等人是于連既定好的人生目標。而到小城維利埃的市長家里作拉丁語家教,意外的使他陷入了與女主人公市長太太---德瑞納夫人炙熱純真的愛情里輾轉逗留、矛盾糾結;然而對名利、榮譽、地位的野心和欲望促使他在神學院學會了虛偽、庸俗的依附權貴,令他在巴黎迅速地飛黃騰達,自尊心達到了空前的膨脹和滿足,并俘虜了侯爵千金瑪?shù)贍柼匦〗愕姆夹暮托職g,卻迷失了純真、善良的本真,并且加上自卑、猜疑的性格弱點也扼殺了自己內心深處那份純潔、高尚的愛情。直至即將結束的生命盡頭,他在得知了自己并未將德瑞納夫人打死的消息之后,他喜極而泣,并不是為了可能免于死刑慶幸的哭泣,而是為真正心愛的人還活著由衷的懺悔。他終于領悟到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諦,找回了自己人性的本色和真愛,也獲得了靈魂的救贖和平靜。他坦然的選擇被處死即是對內心翻然悔悟的自我懲罰和自我解脫,對自身以及兩位女性尊嚴、名譽的維護和尊重,也是對腐朽、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的吶喊,對糜爛、骯臟的貴族階級的反抗。
盡管電影沒能把小說中司湯達關于主人公于連很多內心的矛盾刻畫的更生動、形象,特別是在影片前半部描寫他由起先對德瑞納夫人的占有僅僅是從作為一個卑賤的底層階級向貴族階層的仇視、報復以達到自尊心的滿足的快感,逐步在享受著來自女主人公那仁慈、無私的愛的給予過程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情感轉變,他純真、狂熱的深愛著這個他唯一真心愛過的人。但120分鐘的膠片限制只能匆匆一筆帶過也是情有可原的,因此該片在有關男女主人公超越一切精神、物質障礙之上情感升華的詮釋上,并未能夠給予觀眾完全的理解和吸收,感覺更像是違背道德、情欲激烈、稚嫩浮淺的偷情算是影片的一個瑕疵。
但這并不影響電影的整體觀賞效果,尤其是兩位主演的出色表演,無論從形象上,還是從舉止、神態(tài)、語言的表達上都符合我對于原著的想象(除了央視版的配音)。特別是男演員吉姆?羅斯?斯圖爾特(Kim Rossi Stuart)不僅長相極其貼合小說中對于連外形的描寫------一副比女孩兒還羞怯、柔美的天使面孔,并且在他那充滿欲望、叛逆、憂郁等豐富情感的眼神里傳遞著主人公內心矛盾掙扎的所有信息,孤傲、超凡的氣質和舉手投足的肢體表達都完美體現(xiàn)了小說中于連品格的高貴,他沒有一個高貴的出身但擁有一顆比任何貴族都要高貴的心。而女演員卡洛爾?布蓋(Carole Bouquet)盡管從外貌上與原著中描寫的這位美貌絕倫的30來歲少婦存在一定的想象差距,但其優(yōu)雅、端莊的儀態(tài),極具古典主義質感的外形,以及情感收放的張力表演都生動塑造出女主人公高尚、母性、寬和、仁愛等性格特點,也深刻地演繹出其內心在虔誠信仰、道德貞操與無私給予、無畏的享受愛情之間矛盾、掙扎的糾結情感。兩位主演的出色演繹,促使我毫無雜念、全情投入的看完。
在這里我所謂的雜念是指對于一些完全不忠于原著改編的面目全非的電影所產生的極度反感、深惡痛絕之情。例如我曾經看過一部意大利版電影的《呼嘯山莊》,電影剛看了20分鐘我就有心用吐沫兒把那個導演給淹死了,原著里天性叛逆、狂野、自私但依然惹人迷戀的凱瑟琳搖身變成了一位溫柔、嫻雅、博愛的豎立在希臘神廟里的阿芙洛狄特【愛與美之神‘維納斯’】,而外表孤冷自閉、倔強隱忍,內心狂熱燃燒著煉獄之火的希斯克利夫卻演成了靠瓊瑤劇出名的那位每部戲里都在嗷嗷喊的馬氏風格大情圣,整個拍成了一部膩膩歪歪、哭哭嚷嚷的瓊式愛情電影。最可氣的是豆單上還跟帖一群捧臭腳的孩兒們,圍攻鳳毛麟角的幾個直言不諱辱罵篡改原著的導演的影迷,我并不是因那些無知的孩子憤慨,也不怪演得完全走形的演員,導演的思維決定了整部片子的走向,高舉著‘創(chuàng)新、突破’的羊頭,賣著‘被關注、成為焦點’的狗肉,這種不負責任、褻瀆藝術的影片簡直就是一種毒害90后青少年的精神鴉片。
至少在這方面電影還是比較忠于原著的,只是省略了不少展現(xiàn)主人公之間矛盾沖突的故事情節(jié)。有的觀眾認為電影看著虎頭蛇尾,我想也許是發(fā)表評論的影迷沒有看過原著或者至少是沒有認真詳細地閱讀過的緣故吧。因為凡是看過的讀者都知道,司湯達在上半部關于男女主人公愛情糾葛的和男主角于連隨后進入神學院進修的故事描寫上一共才用了三分之一的筆墨,而在下半部敘述關于他順風順水漸入佳境的上流社會生涯和與瑪格麗特小姐激情、反復地愛情追逐竟然用了幾百頁的紙張,但從他向德.瑞納夫人開槍之后包括審判、悔恨、赴死的尾聲部分只占了全文薄薄的十來頁,而其中讓那場精彩絕倫的法庭自我辯護的內容占去了兩頁之外,剩余紙張幾乎全是有關于連的心理描寫:他在獄中所有時光腦子都用在對于射殺德.瑞納夫人的悔恨和對于殘酷社會抵制、扼殺小人物努力爬升企圖轉變命運的不公平的強烈憤恨之中;而在得知女主人公并沒有死的消息之后,他的全部精力又轉移到對韋爾吉幸福生活的回憶和對德.瑞納夫人瘋狂的思念、愛戀、從容赴死的遐想之中,甚至是在接待身懷六甲的妻子瑪格麗特、律師、好友、以及神父等每日的造訪時也不例外地陶醉于自我想象的意識里;而這些心理描寫的確很難用電影方式表達出來,無非是運用一些重復鏡頭或者幻想的鏡頭畫面來展現(xiàn)尾聲的精華,但這似乎又過于縟腸、繁瑣的畫蛇添足了,故此導演只能拍出這樣的效果是可以理解的。
整部影片在節(jié)奏控制上時而舒緩也不拖沓,時而輕快不失明朗;在情節(jié)處理上部分細膩并不繁縟,有的簡練卻不倉促;在拍攝手段上前半部運用大量復古、唯美的長鏡頭、獨立鏡頭娓娓講述著男主人公在韋爾吉鄉(xiāng)下?lián)碛械男腋r光,而下半部大量的采用了分割鏡頭、快節(jié)湊的短鏡頭更替,栩栩刻畫著于連游弋在巴黎越來越功利、世故的浮華生活和越發(fā)膨脹的野心、占有欲驅使下的愛情角逐游戲。因此我個人認為這部法國版的《紅與黑》應該算得上是一部可以打四分的經典影片,值得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