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班地鐵》是一部發(fā)生在二戰(zhàn)期間的法國電影,背景設定在德國占領下的巴黎。故事圍繞著一位猶太劇作家、導演兼劇院管理人盧卡斯?斯坦納展開。在這個危險的時刻,他的妻子瑪麗安?斯坦納將他藏匿在蒙馬特劇院地下室,希望能找到逃離占領區(qū)的機會。然而,瑪麗安不得不承擔起劇院的管理工作,并雇傭了男演員伯納德?格蘭戈來排練盧卡斯的新劇。隨著德軍的戰(zhàn)線不斷擴大,盧卡斯的逃亡計劃變得越發(fā)困難,他只能通過地下室的采暖管道去聽每日的彩排,并在暗中指導演員們。這種隱秘的指導成為了他唯一的希望?!蹲詈笠话嗟罔F》憑借其出色的劇情和演員表現(xiàn),獲得了多項大獎的肯定。該片獲得了法國愷撒獎的十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男女主角等。同時,它還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外語片提名。這部電影通過講述一個猶太人在戰(zhàn)爭時期的生存故事,展現(xiàn)了人們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勇氣和堅持。它不僅僅是一部關于戰(zhàn)爭的電影,更是一部關于愛情、藝術和人性的作品。觀眾們將會被其深情的故事和精彩的演出所吸引,感受到戰(zhàn)爭背景下的人類情感的震撼。
當你的國家被敵人占領時,你將怎樣?奮勇的反抗?頑強的生活?繼續(xù)事業(yè)?在愛情中苦惱與快樂?特呂弗的《最后一班地鐵》就講述了二戰(zhàn)期間,德國占領區(qū)內(nèi)的法國人的日常生活,看完電影,我才明白了在那段時期的日常生活一樣是復雜和多樣的,你無法用一個“屈辱”來概括,因為其中也有抗爭,有歡笑,有幸福,有趣味,在敵占區(qū)的生活沒有改變生活本身的多樣與復雜,但是,敵占區(qū)的背景又為它抹上了一絲平常不見的頑強與堅韌。
影片并沒有太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故事線索很簡單,呂卡斯和他的妻子本來經(jīng)營著一座還算不錯的劇院,但是他的猶太人身份使他不得不藏身于劇院的地窖之下指導演出,而他美麗的妻子瑪麗翁則走向前臺,維持著劇院的運營。在排練一出新的話劇時,具有反抗精神的演員貝爾納走入其中。一方面瑪麗翁要掩護他的丈夫,另一方面她又要牽扯于與貝爾納的愛中,直到戰(zhàn)爭結(jié)束前夕,她緊握兩個男人的手,完美謝幕。盡管有猶太人深藏地窖,躲避納粹的情節(jié),但是影片中處理的沒有想象中那么驚心動魄,特呂弗更多的還是為我們展示了被德占領下法國的人情百態(tài)。
我們習慣于歌頌在外敵入侵時,挺身而出,以生命捍衛(wèi)民族的英雄,對于默默生活的人們往往有些不以為然。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們當然值得贊頌,但是那些頑強生活的人同樣有他們值得尊重的一面。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普通法國人的生活,他們或許沒有直接的向敵人發(fā)抗,但是他們以一種繼續(xù)生活的態(tài)度進行著默默的反抗,影片中隨處可見這種無聲的反抗。比如一個德國兵摸了孩子的頭,孩子的母親說“我們現(xiàn)在快點回家洗頭”;比如貝爾納在夜總會正要將衣帽托放在前臺,卻發(fā)現(xiàn)那里許多德國軍帽時,馬上收回了衣帽。更多的體現(xiàn)還是劇院在巨大的壓力下頑強的堅持他們的事業(yè)的故事上,在呂卡斯在地窖中藏身八百余天繼續(xù)他的戲劇事業(yè)的堅持中。呂卡斯在地下世界通過一個通道傾聽著地上世界的演出,他也有焦躁與不安,有沮喪和失落,但是,我相信他更有對事業(yè)的愛和希望,否則他無法在地窖里倔強的生活兩年多的時間。當然,還有他妻子瑪麗翁的支持,瑪麗翁是片中真正的主人公,一個令人可敬的女主人,她希望平安的生活,希望可以繼續(xù)上演她和丈夫的話劇,為此,她在地下與地上的世界里穿梭忙碌,要與當局的審查周旋,更要為生活操勞,更令她疲憊的是,她要在丈夫和貝爾納之間陷入感情的糾纏。而貝爾納是個非常復雜的人物,有些像個玩世不恭的花男人,但是他卻又支持著同伴的抵抗事業(yè)。在他和瑪麗翁的關系上,導演處理的頗具懸念,一直到最后才揭示了他和女主角那深藏的愛情。在這部片子中,三個主要演員的演技都非常出色,使這部描述相對平淡生活的影片又很亮色。
雖然有對占領者的抵抗,但是我看到的還是法國普通人的生活景象,片中法國人并不是想象的苦大仇深,雙眉深鎖的樣子,他們一樣在生活,在娛樂,一樣趕在最后一班地鐵前在劇院里享受藝術,縱情鼓掌。我曾聽說過在大蕭條時期,美國人醉心于電影世界帶給他們的片刻歡樂中,而好萊塢也是在人們尋求痛苦中的歡樂期待中興起。那么,作為國土被占的法國人,他們更企盼著那怕片刻的安寧,面對侵略者,大部分人充滿了鄙夷與憤怒,但是能直接起來不顧性命反抗的只是部分。那么剩下來的不愿與侵略者同流合污的人們,只能選擇好好生活,因為只有頑強的生活才能等到勝利的那一天,就像呂卡斯那樣,等到重見天日的那一天。像在劇院的人都是平凡的,他們很多人即使在戰(zhàn)爭中也充滿了平凡的愿望,尋找親人的老太太,渴望飛黃騰達的學生,埋身與瑣碎生活的劇務,周旋于社交界的劇院經(jīng)理,種植煙草玩耍的孩子,這些普通人與抵抗者,同流合污者加上占領者才構(gòu)成了一幅真實的占領區(qū)生活,而對這些普通人,我們過去總是關注的太少,所以我要說,特呂弗令人尊敬。
《最后一班地鐵》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人認為它是一部視聽藝術的經(jīng)典之作,不管這樣的評價是否過譽,不過我承認,在視覺上這部影片確實很有特色,紅色是一個片中的主色調(diào),不過不是張藝謀愛擺弄的那種大紅。整部影片始終籠罩在一種淡淡的深紅色彩中,這樣既給觀眾以美感,同時有增添了一絲歷史感。該片作為反映戰(zhàn)時平凡人的影片,沒有戰(zhàn)場的硝煙與聲浪,沒有生離死別的緊張與沉重,最終,平凡生活的人們等到了勝利,他們終于可以盡情的在劇場獲得快樂,而影片也沒將女主角置于在兩個男人間選擇的尷尬,在一次謝幕時,瑪麗翁一手牽著戰(zhàn)時與他在地下相伴的呂卡斯,一手牽著戰(zhàn)時與他在地上相伴的貝爾納,發(fā)出會心的微笑,而影片也就此結(jié)束,給我們留下一個同樣悠長完美的謝幕。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56725.html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