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連長》是一部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八連領導者關連長的電影。劇情圍繞著關連長為了保衛(wèi)祖國和解放人民而進行艱苦訓練展開。盡管關連長和他的士兵們沒有接受過太多正規(guī)的教育,但他們在文化教員的幫助下克服了許多困難。隨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八連的士兵們投身到激烈的戰(zhàn)斗中。在一次戰(zhàn)役中,關連長發(fā)現(xiàn)敵方駐守點竟然是一所孤兒院,里面有數(shù)百名無辜的孩子。為了保護孩子們的生命安全,關連長決定放棄使用槍炮,而是手持大刀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這部電影展現(xiàn)了關連長和他的士兵們在艱苦環(huán)境下的訓練和戰(zhàn)斗經歷,并強調了人道主義的重要性。電影以戰(zhàn)爭為背景,既有緊張刺激的戰(zhàn)斗場面,又有溫情動人的情節(jié),給觀眾帶來了深刻的觸動。
1、中國電影資料館精修片,就是好啊就是好。若干年前寫過《我這一輩子》,http://i.mtime.com/yinxiang/blog/264008/,標準理科生影迷口水文。不過這次有眼福看到修復后的片子,06年那回忘掉是什么原因木有去看了,這次果斷是不能錯過了。甚好。
2、《關連長》被批判的一個理由是“丑化”我軍指戰(zhàn)員。其實在我看來,石揮的問題在于弄顛倒了普通話和方言的位置。方言是領袖人物的特權(這個傳統(tǒng)保持到2000年電視劇《長征》之前),與特型演員是等價的(看看《長征》之后的《太行山上》),關連長說方言當然是一種僭越行為。更不用說里面的各種小兵們了。于是乎,罵臟話是不是也是特權的一種體現(xiàn),當然某老總是可以罵的,蔣委員長也是可以娘希匹的。拐個彎兒回來,石光榮、姜大牙到李云龍,其實后面這三個人物都構成了某種“調教系”的文本,他們被教育著開始文明、禮貌、講衛(wèi)生……好有趣的現(xiàn)象。再回去看十七年電影(或五十到七十年代電影),方言的分配權真的是個問題。
3、石揮的另一個問題是拎不清類型。此等革命歷史題材怎可拍成喜劇呢(《地道戰(zhàn)》有沒有喜劇元素,《小兵張嘎》、《雞毛信》是怎么摻進去喜劇元素的……)關連長在前80分鐘基本是部喜劇,接著轉成了戰(zhàn)爭片(注意哦是戰(zhàn)爭片不是革命歷史題材片也不是軍教片),典型的好萊塢調度(拿鐵軌那場戲對照一下《兄弟連》的第4集哦親?。?,還有“最后一分鐘營救”,還有“一切為了孩子"。這當然不是對戰(zhàn)爭的反思,而是類型片(基本是西部片吧)。看最后沖進樓里救孩子那一場戲就明白了。
4、可是石揮真的是想拍部好片子啊。他把大量直白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話語包裹在喜劇里面。他心里想的是觀眾而不是領導??纯此c教員夜談那場冗長、直白甚至露骨的說教戲,不是他的喜劇化表演撐著誰他娘的要看啊。想到這里就悲從中來。石揮以降,這條路已經活活兒被摁死了?,F(xiàn)在說教就是說教,好一點地邊煽情邊說教(當然也有不煽情不說教一切都表達到位的,那是大師……)。不及60年前呢還。
5、教員這個角色太有趣了,他完全是一個多余的人,在他來之前,部隊早有連長指導員,團長政委這種架構,他硬生生插進來,本以為又是個李云龍-趙剛的故事,不曾想這貨完全成了一個旁觀者,加上造型因素(瘦弱,發(fā)膠,卷煙,一箱子書——這箱書后來怎么不見了呢?),以及生搬硬套的講哲學,這番對知識分子的槽吐得真夠狠的。但是這貨仍然是有敘事功能的,他要觀看但從不行動,好像是軍事-政治之外的第三元,所謂”文化“的角色,但是他的唯一用途就是寫字和讀遺書。其實他的功能完全是可以由指導員完成的,但是為什么要有這么一個角色?
自然今天可以把他看做是介入解放后電影界,或者上海電影界的政治力量的一個圖解。他說的那套東西,戰(zhàn)士聽不懂,連長聽不懂,其實石揮也聽不懂。他當然聽不懂也搞不明白解放后要拍什么電影。這是一種需要重新被教養(yǎng)的文化,他已經很努力了,只是要改改脾氣。你以為當”話劇皇帝“是個好事兒么?石揮的愿望是好的,他希望能讓這些人看明白,或者跟這些人說明白,但是他做得到么?
6、所以不難理解影片中諸多不通之處,作為導演,石揮已經給了自己太多的背面和側面鏡頭,他已經很努力地用自己的理解把某種明確的話語納入影片的敘述,但是他搞不定的是樸素的進步電影和革命現(xiàn)實主義之間的距離。于是這部電影中觀看和被觀看的關系是不斷游移的,意識形態(tài)表述上的諸多“裂隙”恰好是那個“新民主主義階段”使然。別忘了文華是家民營公司。
7、所以關連長必須死去,他在銀幕上死去之后影片急速滑向不可控制的直白的說教或曰革命現(xiàn)實主義,只有這時才是通暢的。關連長的死換來的不是孩子們的生,而是另一種話語取得了絕對主導的地位。他當然需要從這個意義結構中被放逐/被犧牲(這里又可以繞回類型片了)。至此無需多言。
8、于是若干年后石光榮、姜大牙和李云龍,尤其李云龍的顯影才真的別有一番意味。這便是所謂“可講述性”。
9、石揮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好的演員,沒有之一。
10-28補記
1、看了崔永元的《電影傳奇之關連長:不該發(fā)生的故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uE6KBB-y0E],影片題目他翻做“Captain Guan”,我覺著帶了軍銜,不甚好才這么翻的。當然我上面那些字都是隨手敲的,沒有考察一下原作。這么看來,救孩子是真事兒,那么就是石揮拍得像“貓狗孩子”了。其實這兒可以扯出一根線談中影史研究方法,著重對劇情的分析是有“影戲傳統(tǒng)”的(根據(jù)鐘大豐老師在《中國電影史》一書中的觀點),不僅是創(chuàng)作方法也是分析方法。反回來看視聽表象倒是另外的途徑,尤其是對文華這種“非主流公司”的影片更得如此。
2、奇愛博士老師談到攝影的問題,我以為夜景控制得不好,許多木有來源的光源(恰好讓人想到大旗虎皮老師對《建黨偉業(yè)》的論述),單說造型,空間上無疑是古廟(尤其佛像),人物當然是在佛像前吐沫橫飛的教員講課的那一場。這可以扯出大段論述。還有身高的政治修辭問題。在石揮這里,連長比指導員高,團長比連長高,并且從劇情上沒有貫徹“黨指揮槍”這個原則,這是被批判的另一個原因。
3、槍上、飯碗上貼條,以及請戰(zhàn)書、遺書,都可以帶出關于能指系統(tǒng)的問題。這可以聯(lián)系的上面寫過的第7點。聯(lián)系到關連長痛說革命家史一段的閃回中聲畫疊用,可以明顯地看到這個問題。這一段先是關連長把教員的修辭拉下來,最后則是教員引用列寧,回復到他的那一套修辭中去。而教員代筆寫請愿書一段,又是教員被拉下來,在片尾宣布英雄死亡的時候又找了回去。很好玩。也不需多言了。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