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人》是由保羅·萊尼執(zhí)導,J·格拉布·亞歷山大,維克多·雨果編劇,瑪麗·菲爾賓,康拉德·韋特,朱利葉斯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改編自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小說"笑面人(L'Hommequirit,1869)"。 主人公格溫普蘭是貴族后裔,從小落入人販子之手,被毀容摧殘,臉上始終像在怪笑。好心的江湖藝人于蘇斯把他收為義子,并把格溫普蘭從雪地上救起的盲姑娘蒂也收養(yǎng)了下來。他們幾個四海飄泊,靠賣藝為生。后來由于偶然的因素和英國政壇的需要,格溫普蘭得以重獲爵位,但他拒絕了這一骯臟的恩賜,寧愿回到他的患難伙伴那里;這時蒂已身患重病。在盲姑娘離開人世后,格溫普蘭悲痛萬分,投海自殺。
《笑面人》別名:L’HOMME QUI RIT,笑聲鴛影,笑面人 The Man Who Laughs,于1928-12-07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美國。時長共110分鐘,總集數(shù)1集,語言對白English,最新狀態(tài)HD。該電影評分8.6分,評分人數(shù)2707人。
提莫西·查拉梅,愛德華·諾頓,艾麗·范寧,莫妮卡·巴巴羅,波伊德·霍布魯克,丹·福勒,諾爾貝特·里奧·布茨,初音映莉子,比格·比爾·莫根菲爾德,威爾·哈里森,斯科特·麥克納里,P·J·伯恩,邁克爾·切魯斯,查理·塔漢,伊萊·布朗,彼得·格雷·劉易斯,彼得·格雷蒂,喬·蒂皮特,禮薩·薩拉薩爾,大衛(wèi)·阿倫·伯施理,詹姆士·奧斯汀·約翰遜,約書亞·亨利,大衛(wèi)·溫澤爾,瑪雅·菲德曼,伊洛斯·佩若特,萊利·哈什莫托,倫尼·格羅斯曼
2019年,托德·菲利普斯執(zhí)導的《小丑》成了一部現(xiàn)象級的電影,并拿到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金獅獎,可見這部電影在 影迷的眼中分量不輕。這部以“小丑”為核心的電影講述的并不僅僅是“小丑”的故事,而是從“小丑”的角度來看社會底層和精英階層之間的差距。換言之,“小丑”就是美國人心中的“哪吒”。
和“小丑”有關的電影并不少,早在1928年,德國的導演保羅.萊尼就拍攝了以“小丑”為核心人物的電影《笑面人》,這部電影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小說《笑面人》。
故事的主人公格溫普蘭是貴族后裔,一次意外落入人販手中,被人飯毀容,臉上始終掛著怪異的笑容。善良的江湖藝人蘇斯收留了溫普蘭,并讓格溫普蘭成為自己的義子,而且還收養(yǎng)了溫普蘭救的盲姑娘。為了生活,蘇斯帶著他們漂泊賣藝。一次偶然,格溫普蘭重新恢復了爵位,但他拒絕了這份從天而降的恩賜。當他回到蘇斯和盲姑娘的身邊時,盲姑娘已經病入膏肓了。盲姑娘離開人世之后,格溫普蘭悲痛萬分,投海自殺了。
《笑面人》中格溫普蘭的形象就是小丑的原型,這部改編自雨果小說的電影刻畫了十九世紀英國的人間百態(tài),將貴族的驕奢淫逸、狡詐冷酷和社會下層民眾的善良純真刻畫的淋漓盡致。而這也是格溫普蘭這個形象的意義所在,雖然面容丑陋,但正直善良。
除了《笑面人》之外,很多電影都借助“臉”完成了對比或者隱喻,使得電影更有娛樂性和觀賞性。比如:拍攝于1922年的《諾斯費拉圖》、1924年的《挨了耳光的男人》、1925年的《歌劇魅影》等。在這些電影中,“臉”不僅是隱喻,也是觀眾了解電影的介質。
臉的隱喻:
亞里士多德曾對隱喻下了定義:隱喻通過把屬于別的事物的詞給予另一個事物而構成,或從“屬”到“種”,或從“種”到“屬”,或通過類比。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隱喻,其實隱喻就是讓意義得到了轉換。在電影《笑面人》中,格溫普蘭雖然是一個面帶微笑的人,但他的形象以及扭曲,微笑和辛酸是并存的。皮囊和靈魂的矛盾使得人物充滿了戲劇性,想要理解格溫普蘭的臉的隱喻,就必須考慮到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生理上的不可抗拒性。
格溫普蘭之所以是“笑面人”,是因為他面部殘疾,這種殘疾是人為造成的,具有不可抗拒性,丑陋的外表下是一個不肯媚俗的靈魂。因為是“笑面人”所以格溫普蘭無法正常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處安放的悲傷和無愛可訴的孤單是格溫普蘭最大的悲哀。盡管在賣藝的過程中,格溫普蘭也有開心快樂的時候,但因為他的“臉”,格溫普蘭所有的正常情緒都讓人覺得可悲。
格溫普蘭一開始是因為不公的命運讓他成為“笑面人”,后來則是封建主義社會和偽善的貴族對他的人格進行碾壓,讓他失去了快樂的源泉。生理上的不可抗拒性和格溫普蘭所處的大環(huán)境的不可抗拒性如出一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笑面人》就是通過格溫普蘭來完成對時代的諷刺,對貴族統(tǒng)治階級的諷刺。格溫普蘭的臉是丑陋的,十七世紀被詹姆士二世統(tǒng)治英國也是丑陋的。
第二:心理上的可調整性。
格溫普蘭并沒有因為面容的丑陋就放棄做一個善良的人,心理上的可調整性讓他擁有了健全的人格和正直善良。被人販傷害之后的格溫普蘭保持著人性中最柔軟的部分,盡管他身無分文流離失所,他還是收養(yǎng)了一個盲姑娘。
在流浪的過程中,他竭盡所能的給盲姑娘帶來溫暖快樂,他的出現(xiàn)彌補了盲姑娘成長中的空缺,也讓盲姑娘看見了希望。格溫普蘭在盲姑娘身上的情感是非常復雜的,尤其是在面對女公爵的勾引的時候,格溫普蘭的心里有了一些動搖。這種動搖來源于男人本能的欲望,對財富、地位、女性身體的渴望。
情感的飄忽不定折射出了人性中的矛盾,但人性中的理性和善良最終戰(zhàn)勝了欲望。他在和女公爵接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秘密和陰謀,當他真正懂得人性善惡的時候,上帝留給他的是病入膏肓的盲姑娘。
心理上的可調整性讓格溫普蘭找到了做人的準則,讓他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值得被愛的人,但生活不會因為這種“可調節(jié)性”改變。《笑面人》的悲劇性在于,格溫普蘭笑對人生,可人生卻不曾對他笑過。
小丑的藝術價值:
《笑面人》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社會對人的異化,這種異化一個是生理層面上的,另一個是心理層面上的。在異化的過程中,“笑面人”所代表的“小丑”形象也逐漸飽滿,給后來的一系列“小丑”電影奠定了基礎。
第一:小丑可以更好的體現(xiàn)社會對人的異化,增添電影的現(xiàn)實意義。
《笑面人》雖然以悲劇結尾,并不是為了體現(xiàn)格溫普蘭這個人物身上的悲劇性,而是通過格溫普蘭的人生過往來體現(xiàn)社會對人的戕害和異化。雖然格溫普蘭用死亡來解脫自己,但社會中的種種不公和傷害從未停止,這種無能為力就是電影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二:小丑丑陋的形象可以和高尚的靈魂做對比,讓電影更有戲劇性。
格溫普蘭雖然樣貌丑陋,但從未傷害過任何人。在賣藝的過程中,他盡全力表演,希望通過滑稽夸張的姿態(tài)來逗樂觀眾。格溫普蘭深知生活不易,所以他想用這種方式給人間帶來溫暖。貴族的殘暴無情和格溫普蘭的善良溫情形成強烈的對比,增添了電影的戲劇張力,也帶來了一種絕佳的對比諷刺。
第三:小丑的行為和選擇可以體現(xiàn)出人性中善惡的對抗,升華電影的主題和思想。
《笑面人》中的格溫普蘭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好人,他經歷過三次心理層面的變化,第一次是當他感覺到愛的時候,第二次是當他欲望萌生的時候,第三次是當他知道自己身份的時候。三次轉變讓格溫普蘭這個人物更加飽滿,也直觀立體的體現(xiàn)出了人性中善惡的對壘。電影的結局雖然是死亡,但格溫普蘭這個人物身上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小丑”這一形象的藝術價值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多元的。在不同的語境中,“小丑”的藝術價值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小丑”的隱喻中,社會對個人造成的傷害是一定存在的。所以,“小丑”本身就是社會的“受害者”。
寫在最后:
《笑面人》是一部讓人絕望的電影,或許這就是《笑面人》生命力的所在。故事從雪夜霧海開始,以寒冷深夜結束,偶有星光,也不過是離岸船只上的燈火。導演保羅.萊尼精準的捕捉到了雨果小說的精髓,以發(fā)人深省的方式對格溫普蘭的人生際遇進行了深刻的講述,將格溫普蘭的生命隕落和社會黑暗面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一場精彩的隱喻,也成就了“小丑”這個經典的銀幕形象。
Copyright ? 2020-2025 www.syjgw181.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