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蛋英國史》是由LorryPowles執(zhí)導,查理·布魯克編劇,戴安·摩根等明星主演的喜劇,電視劇。
扯蛋英國史節(jié)目是一檔以扯蛋和荒誕為特色的喜劇紀錄片,由虛擬主持人PhilomenaCunk扮演。節(jié)目通過她獨特的風格,帶領觀眾們穿越英國的歷史,從史前時代到現(xiàn)代社會。然而,她的知識儲備似乎只是一片空白,她的解釋和描述充滿了扯蛋和荒誕。例如,她聲稱羅馬人是從天上降臨的,他們騎著火箭馬來到英國,并用魔法建立了城市。另外,她聲稱亨利八世娶了六個妻子是因為他喜歡收集婚姻,宗教改革是他對宗教的厭倦,決定自己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宗教,叫做“亨利主義”。盡管她的歷史知識可能是一片空白,但她的獨特風格和幽默感讓這個節(jié)目成為觀眾們的最愛。觀眾們在笑聲中學習歷史,享受著一場獨特的娛樂盛宴。
《扯蛋英國史》于2018-04-03在首播,制片國家/地區(qū)為英國,單集時長30分鐘,總集數(shù)5集,語言對白英語,最新狀態(tài)全5集。該電視劇評分8.8分,評分人數(shù)6890人。
王星越,向涵之,陳宥維
陳建斌,陳若軒,李溪芮
這部電視劇通過幽默和夸張的手法,讓觀眾對英國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PhilomenaCunk以她的無知和荒誕的觀點,給歷史帶來了一種新的視角。她常常提出一些愚蠢的問題,或者給出錯誤的解釋,從而引發(fā)觀眾的笑聲。這部電視劇不僅僅是一部喜劇,它還通過夸張和諷刺的手法,對英國歷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進行了重新解讀。它展現(xiàn)了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同時也讓觀眾對歷史的真實性產(chǎn)生了一些質(zhì)疑?!逗f八道的英國史》是一部非常有趣和有創(chuàng)意的電視劇,它通過幽默和夸張的手法,讓觀眾在笑聲中對英國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會探索古人類如何進化成Ed Sheeran.“政府當初為什么要開辦BBC呢,這是不是政府犯下的一個愚蠢錯誤,就像英國脫歐那樣”。
“維多利亞女王的離世正好伴隨著影像的發(fā)明,得以讓全英國人觀賞她的葬禮,不過遺憾的是她自己看不到了,一個時代結(jié)束了,雖然我也搞不清他們是怎么把時代裝進棺材里的。”
“丘吉爾的演講鼓舞人心,且能撩起人的欲望”。
主持人小姐姐從宇宙大爆炸開始講起,全程一本正經(jīng)地胡說英國史,以及戲涮歷史名人和各個領域權威教授。
就有了這部好像在侃英國史,其實在扯蛋的BBC出品、偽紀錄片喜劇《扯蛋英國史》。
但凡讓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女王、工業(yè)革命、莎士比亞、福爾摩斯、亞瑟王...放心,各個逃不了被拿出來一黑再黑。
真是應了那句,英國人自黑起來說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即使是再嚴肅的名人和歷史,也能拿出來自嘲一番,算得上是腐國人“黑天黑地黑自己”的英式幽默傳統(tǒng)了。
01英式自黑,和政治諷刺劇1961年,當一位年輕的英國喜劇演員開始在倫敦的舞臺上模仿首相時,這幾乎是英國人頭回看到這樣的東西。
在此之前,沒有人會在公開場合拿首相開涮。
即使,諷刺藝術一直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
16世紀,莎翁就已經(jīng)寫下了極具諷刺意味的《威尼斯商人》和《理查三世》;
18世紀,斯威夫特借格列佛游歷大人國、小人國的經(jīng)歷諷刺當時的英國社會現(xiàn)實。
但也是直到二戰(zhàn)結(jié)束之后的50年代,公然拿大人物開涮,不再是什么不能打破的禁忌了。
二戰(zhàn)后,美國國務卿曾評論說,“英國失去了帝國地位,但還未找到自己的位置”。
戰(zhàn)爭結(jié)束,大英帝國再也不是曾經(jīng)的“日不落帝國”。
瞬間淪為二流國家的衰落,讓整個社會環(huán)境開始失去對權威的敬重,那些大人物,也可以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笑談。
這種背景下,首先成名的,就是以模仿時任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聞名的年輕人彼得·庫克。
彼得·庫克出身自劍橋腳燈社,他和來自牛津諷刺劇社的幾個好友,共同組成了一個專寫政治諷刺劇的劇團——
邊緣之外(Beyond the Fringe)。
他在舞臺上化身裝模作樣的首相老家伙,把首相可笑的日常展現(xiàn)給大家。
首相開始成了觀眾們的嘲諷對象。
一次首相本人就坐在臺下的演出中,彼得·庫克卻即興發(fā)揮,加了一句涼風瑟瑟的臺詞:
我有時間時,喜歡去劇場看四個浮夸的年輕人演出,臉上掛著愚蠢的微笑,裝作聽懂了他們的笑話。就是它的犀利和可笑,讓這部叫做《邊緣之外》的同名戲劇,在短短幾年之內(nèi)迅速風靡整個英倫三島。
彼得·庫克甚至帶著劇團,開始了去大洋彼岸的美國巡演。
而在英國國內(nèi),因為它的巨大影響,催生出了一系列模仿它而出現(xiàn)的舞臺或電視戲劇。
其中,最成功的一部當屬62年開始在BBC播出的《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那一周)。
仍然是把矛頭對準了政治公眾人物,仍然模仿/致敬/抄襲了很多彼得·庫克的段子。
總之,這兩部的成功,帶起了整個60年代英國諷刺劇熱潮。
從此之后,戲劇舞臺和電視熒幕上,就再沒有什么大人物是不能拿出來開涮的。
所以,你看到80年代《是,大臣》、《是,首相》系列風靡全國,經(jīng)久不衰。
不僅是普通觀眾愛它,據(jù)說每次電視臺播放,下院就沒人了,因為都跑去追劇了。
就連“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本人都愛到為它寫了個短篇,跑去客串了一集。
看到《黑鏡》里第一集就是惡搞首相和豬需要直播羞羞,來救王室成員;
或是《權力的猴戲》里拿英國脫歐、特朗普競選來戲耍一番,就都不會感到奇怪。
畢竟,這絕對算得上是英式自黑多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02小人物的自嘲,和冷度幽默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憨豆先生有過一段表演。
他一邊彈琴,一邊擺弄手機,間或打個噴嚏,這種小人物式的自嘲幽默就這樣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世界面前。
《紐約時報》的記者斯坦利評論說:
很難想象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會像英國這樣,在10億觀眾面前來一番自嘲。要知道,讓自己在別人面前顯出愚蠢可笑的樣子是需要勇氣的。《是,大臣》里,首相自嘲英式?jīng)]落說:
可不是,從世界局勢來看,外交部可有可無,我們(英國)又沒有實權,只不過是個美軍導彈基地罷了。如果連大人物都是這樣反英雄主義的,那英國銀幕上的小人物呢。
60年代的諷刺熱潮里,受彼得·庫克和他的“邊緣之外”影響——
同樣是出身劍橋腳燈社和牛津諷刺劇社的6人喜劇團體,巨蟒劇團(Monty Python)橫空出世。
他們帶來的經(jīng)典《飛翔的馬戲團》走了和政治諷刺的彼得·庫克并不一樣的路線。
6個畢業(yè)于劍橋、牛津或醫(yī)學、或法學的高材生,在里面分飾各個角色。
而那些角色從主婦、店員、流浪漢,到主持人、醫(yī)生和警察,幾乎對整個社會無所不包。
或展示缺點、調(diào)侃失敗,或制造窘境、演繹尷尬,反正,那些性格古怪又單純的小人物,成了銀幕上的幽默來源。
他們調(diào)侃王室、嘲諷名人,也展示自己的缺點和窘境,自嘲便成了終極目的。
英國人似乎一直有著一種頗具冷感的幽默文化。
美國人的幽默是熱鬧的、趣味的、充滿著樂觀精神的;
而英國人呢,幽默常常來自自我揶揄、挖苦和自嘲,就像他們的天氣一樣,充滿了一種陰翳感。
所以有個詞,就叫做British Cold Nature,我覺得用來形容他們的幽默文化也剛剛好。
巨蟒之后,約翰·克里斯在70年代編劇了經(jīng)典的情景喜劇《弗爾蒂旅館》,同樣是這種小人物的冷度幽默典范。
市儈、怕老婆的旅館主人,愛嘮叨的女主人,經(jīng)常攪進倒霉事的侍者,各種各樣的客人,一起卷進無數(shù)窘境,貢獻了無數(shù)尷尬笑點。
80年代笨拙的《黑爵士》,將法、德國人一起帶跑偏的《法國小館兒》;90年代惡搞自黑的《笑料一火車》;
再到新世紀后,孤僻古怪的《布萊克書店》、將尷尬美學發(fā)揮到至高境界的《辦公室笑云》、自黑到?jīng)]有下限的《小不列顛》。
這里面的腐國人,往往就是在周而復始地重復著嘲諷生活與自我嘲諷。
他們不吝于展示自己最庸常的無奈與尷尬,或喋喋不休著蔫壞兒抖包袱,或冷艷十足藐視一切庸常規(guī)則。
沒有“美國夢”式的志向、勇氣和決心,也便沒有了庸俗,只剩清冷難忘的諷刺詩。
理解了這個譜系上的喜劇,基本上也就懂得了腐國人的深層性格和內(nèi)心。
有人說,他們自嘲式冷幽默的背后,是英國的島國環(huán)境、森嚴社會,是陰霾和封閉。
一方面是這樣。
另一面,就像《扯蛋英國史》里面,對英國歷史和名人的胡扯調(diào)侃背后,我看到的,是他們對自己文化的一種自信和豁達。
自黑,和自信常常一體兩面。
自嘲式幽默的背后,其實自然也是英國人那種不迷信權力和規(guī)矩,隨時保持自省和思考的迷人特質(zhì)。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破詞兒」
Copyright ? 2020-2025 www.syjgw181.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