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男人,日韩大片免费观看,干影院,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大片,欧美视频亚洲视频,国产一区在线电影

首頁電視劇男裝麗人評分7.0分

男裝麗人

導演:藤田明二 編?。?/span>龍居由佳里 

主演:黑木メイサ,真矢みき更多

年份:2008 類型:劇情  

地區(qū):日本 

狀態(tài):第1集集數(shù):1

《男裝麗人》劇情介紹

《男裝麗人》是由藤田明二執(zhí)導,龍居由佳里編劇,黑木メイサ,真矢みき,八木優(yōu)希,堀北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視劇。

描述川島芳子的一生~

《男裝麗人》別名:金璧輝,于2008-12-06在首播,制片國家/地區(qū)為日本,總集數(shù)1集,語言對白日語,該電視劇評分7.0分,評分人數(shù)1479人。

《男裝麗人》演員表

  • 堀北真希

    職業(yè): 演員,藝人

     

《男裝麗人》評論

同類型電視劇

《男裝麗人》影評

99有用

愛新覺羅·顯玗:被“歷史”綁架的小女人


豆瓣網上對本片的評分偏低,只有6.7分,這個分數(shù)使我在觀看本片之前把期望值放得很低,也許正因為如此,結果觀看完后反而沒有感到失望,我個覺得本片的評分應該反過來,在7.6分左右才合理些。


細心的觀眾也許發(fā)現(xiàn)了,日本導演經常批判關東軍,卻不批判日本海軍,他們覺得陸軍(尤其是關東軍)很野蠻,卻又認為海軍很理性,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當年關東軍在蘇軍出兵東北時,拋下了當?shù)剡€在做著發(fā)財夢的日本民眾獨自開溜了,所以日本人對關東軍無甚好感。在日本“為數(shù)不多”關于“中日戰(zhàn)爭”的二戰(zhàn)片中,以滿州為主題的作品占了“絕大多數(shù)”,其次是上海,涉及其他地點的并不多(尤其是南京)。無論電影的性質是左翼亦或右翼,這一“共通點”倒是始終不變的。早期的《做人的條件》、《戰(zhàn)爭與人》是這樣,近期的《赤月》、《溥杰與王妃》、《李香蘭》、還有本文說到的這部影片《川島芳子》也是這樣。

偽滿政權一直是中日兩國民眾的一塊很敏感的心病,它的建立對中國人來說是“恥辱”也不為過,而日本人也總是對這塊土地“耿耿于懷”,他們很認真地反省著“滿州問題”,只是我不太明白,日本人的這種“反省”,是指“不該侵略中國”,還是“占領滿州后不該進一步侵略中國”,亦或“侵略中國后不應該去招惹美國”?

偽滿有三個所謂的“傳奇人物”,即:溥儀、李香蘭、還有川島芳子。這三人是我們談到偽滿時繞不過去的。


川島芳子——或者,我們應該叫她“金璧輝”?——關于她的影片,至今已經拍了不知多少部了,以她為主角的作品就至少超過三部,80年代末大陸就拍了一部同名電影,幾年后香港又拍了一部,就是梅艷芳主演的版本,現(xiàn)在又有了黑木明紗主演的這部日本影片。

說起川島芳子,我們就不能不提到溥儀,還有他們所在的怪胎政權“滿州國”。以這個政權為主題的外國電影,我至今看過了四部,分別是:

《末代皇帝溥儀》(以下簡稱《末代皇帝》);
《李香蘭的一生》(以下簡稱《李香蘭》);
《流轉的王妃,最后的皇弟》(以下簡稱《溥杰與王妃》);
《男裝麗人:川島芳子的一生》(以下簡稱《川島芳子》)。

除了《末代皇帝》是意大利電影,其他三部都是日本片。

這四部影片,按客觀程度排序,依次是:《末代皇帝》>《川島芳子》>《溥杰與王妃》>《李香蘭》

《末代皇帝》不用多說了,導演是意大利人,拍攝這個主題沒有任何情感和心理上的壓力,實際上這部片子也的確非??陀^公正,大多數(shù)情節(jié)只述不論,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傳記片。導演貝托魯奇拒絕讓一個人物主導整個歷史,在他看來,人類只不過大歷史當中的渺小生物,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塵。于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走下“神壇”的溥儀,文人們強加給他的“圣衣”和“魔衣”在這部影片面前都得灰飛煙滅。

《川島芳子》的拍攝風格顯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末代皇帝》的影響,本片我排在了第二位,我認為這不算過分,本片的確要比《溥杰與王妃》和《李香蘭》更加正視歷史問題?!朵呓芘c王妃》和《川島芳子》都沒有回避日本侵略軍給中國人帶來的傷害,但在處理敏感問題上,前者明顯不如后者。就拿“七七事件”來說吧,《溥杰與王妃》對這個全面引爆中日戰(zhàn)爭的事件的介紹是,“在不知哪一方開了第一槍的情況下”暴發(fā)了軍事沖突,這個說法簡直是多此一舉,顯得扭捏做作,甚至可以說有為日軍漂白的成分,結果本片在香港播出時,不少中國觀眾寫信抗議了這個情節(jié),認為是“篡改歷史”。相比之下《川島芳子》則是述而不評,只說到那天中日雙方發(fā)生了軍事沖突,導致戰(zhàn)爭全面擴大化。這種解說方式顯然比《溥杰與王妃》畫蛇添足的手法高明得多,簡單地介紹哪時哪地發(fā)生了哪些事,剩下的由觀眾們自己去聯(lián)想和評論。

《李香蘭》在制作水準上要高于其他兩部日本影片,但在思考歷史的問題上就遜色很多了,有太多刻意回避的成分。

有位網友看了此片后評價道:“這猶如電影般細膩的日劇,給我一種莫名之感動。中日戰(zhàn)爭,中國和日本的民眾都是受害人。作為一個在中國成長的日本人,她又錯在哪里?不過是在文化藝術上被野心者利用了么?她也是受害者,只有怨這個亂世了……”

針對這種觀點,我覺得網友胤祥說的好:

“(李香蘭正如)《莉莉·瑪蓮》中的維麗,然而法斯賓德的訴求是對納粹和德國民族性的反思,而《李香蘭》的訴求則是將李香蘭塑造成一個“為藝術而藝術”的抱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片中李香蘭逃避矛盾的方法和她周圍人勸她的方法都是“你應該給影迷帶去希望和夢想”,這是再典型不過的日本邏輯了。當這句表述成為赦免李香蘭的理由的時候,它同時赦免了殖民文化政策的罪責?!?br>
這部以中日戰(zhàn)爭為背景的影片,對日本“國策”的思考止于此,在描述戰(zhàn)爭對中國人的傷害上也只是如胤祥所說的:

“還有一個有趣的處理是將李香蘭遭受到的所有‘不公正’待遇推到國X黨軍部一方,讓李香蘭言辭拒絕國X黨從事反X共活動的要求,這不得不說也是一種巧妙的修辭。但是又通過影片中的第三方——后來成為蘇共的柳芭的遭遇和評價適度地表達了意識形態(tài)的分野,因為國X黨和蘇聯(lián)都已經成了可以痛打的死老虎,卻不見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反思——影片只是說,戰(zhàn)爭很殘酷,除了在拍攝《黃河》的時候遭到中國軍隊射擊之外,全片沒有任何戰(zhàn)爭場面,或是對戰(zhàn)爭的描述,更不用提‘反思’?!?br>
“只有怨這個亂世了”,這句話往往是推卸責任的最佳借口。我倒是想起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的最后,年老的瓊格說當她看到就在自己成為希特勒秘書的那一年,索菲·朔爾被納粹殺害了,這時她才知道“年輕不是借口”。(不知索菲·朔爾何許人也的人士,請去翻翻百度百科,或者看看德國電影《希望與反抗》)

日本早期的黑白電影《做人的條件》和德國影片《斯大林格勒》,都沒有回避侵略軍給被侵略國造成的破壞,在這點上,《李香蘭》顯然不合格,不但不如這兩部作品,也不如《溥杰與王妃》和《川島芳子》。

綜合以上,我個人對這四部影片的評分是:

《末代皇帝》:8.0分
《川島芳子》:7.6分
《溥杰與王妃》:7.4分
《李香蘭》:7.0分


我向來不反對以“反面人物”來作為影片的主角,這是很有意義的嘗試,其實早在很久以前,西方人就已經在嘗試這個了,例如以溥儀為主角的《末代皇帝》、以赫夫根為主角的《梅菲斯特》、以希特勒為主角的《帝國的毀滅》、以戈林為主角的《紐倫堡大審判》……這些影片都辦到了“正視”但不“美化”那些我們眼中的傳統(tǒng)反派。

我反對《色戒》,不是《色戒》“以漢奸為主角”,而是“漫無目的”地“以漢奸為主角”,李安拍了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觀點呢?

各位看我之前提到的幾部作品,無一不是能夠起到令人反思的作用,描述反派,是希望能夠令觀眾看到一個時代的瘋狂、甚至是人性的扭曲,比如《帝國的毀滅》,溫柔的母親把毒藥塞進了孩子們的嘴里,和藹的父親拉開手榴彈炸死自己的妻兒。再比如《紐倫堡》,呵護家人的“好父親”、“好丈夫”——戈林,可以毫不猶豫地鄙視猶太人,而他自己卻對此沒有半分不自在。

這些冷靜鏡頭下的瘋狂,令人震撼不已,而《色戒》沒有辦到這一點,甚至結尾處易先生親自將“深愛”的“情人”處死的悲劇情節(jié),也改變不了整部片子對人性思考上的蒼白。

再來說說《川島芳子》吧。

諸多以這位女子為主角的書籍或電影,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奇妙的問題,就是川島子——也就是金璧輝,迷茫于自己的身份,一下子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一下子又覺得自己是日本人,更奇妙的地方還在于她搞不清自己應該當個女人還是男人。

當年川島芳子和日本關東軍吵架時,說了句:“我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
可后來金璧輝被中國軍隊逮住,即將處以極刑時,為了求生,她又說了句:“我是日本人,不是中國人……”。

為什么當年堅持自己是中國人的她,現(xiàn)在又要堅持自己是日本人呢?原因就在于如果她是日本人,那么她就沒有犯“叛國罪”,她就有生還的希望,因為中國人以德報怨,不會為難日本人!!

這實在讓我很無語,川島芳子被處決,因為她是中國人,李香蘭被放走,因為她是日本人……!

姜文的《鬼子來了》有一段劇情刺激到了我,是說某爺姓劉,斬人一刀即可,故稱劉一刀。當年斬殺譚嗣同和八大臣的時候,他是一刀一個準,手起刀落,看得圍觀的民眾們歡欣鼓舞,可后來馬大三希望他殺日本軍人時,他又感嘆了句“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提倡以德報怨,要不然怨怨相報何時了呢?最后那個日本軍人在他的俠義心腸下躲過一劫。姜文此舉,莫非在諷刺我大天朝打外頭人沒本事,整自己人很在行?

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同樣是法西斯,納粹的狂熱份子們幾乎被絞了個精干,甚至一些無辜的好人也被牽連進了這個旋渦里(如拉貝先生),而日本戰(zhàn)犯則一個個被放跑,老蔣放走了崗村寧次,老毛也大筆一揮放走了沈陽審判里的數(shù)十個日軍跳蚤,老美同樣毫不含糊,除了那幾個甲級戰(zhàn)犯不得不判死刑以外,其他的全都放了,南京大屠殺的元兇朝香鳩彥放了,731部隊也跟著一起放了,這些余孽在戰(zhàn)后很逍遙快活地過完了余生,不少人還成為了現(xiàn)在日本右翼的“中流砥柱”。

繼續(xù)聊聊川島芳子本人。

話說她的名字還真TMD的多,最初的原名叫愛新覺羅·顯玗,字東珍,是清朝的格格(清朝末年肅親王的第14位女兒),后來又有了一大堆名字:金誠三、金夢芝、金璧輝、川島芳子、川島良子、川島良輔……有這么多重身份,怪不得她老搞不清自己是誰。

這部影片和梅艷芳主演的版本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沒有單純地去表現(xiàn)顯玗在政治上的是非,而是嘗試著走進她的情感世界,以一種感性的角度去了解這個惹人非議的女性。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表面上很要強的女子,她的內心卻是無比的脆弱,她把自己扮演成“女強人”,聲稱要凌駕于任何男人之上,但從小缺乏正常的親情之愛的她,其實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友情和真愛。她會為女仆的死亡而哭泣,會為養(yǎng)父的背叛而難過,會為自己沒有受到“皇上”的信任而在雨中徘徊……

她穿著男裝,打著領帶,卻因女仆之死哭成了淚人,任由噴霧里的水滴打在自己身上,猶如一個任性的小女孩。

可她是“政客”,她想成為男人,成為強人,繼續(xù)做著復興“大清王朝”的黃粱美夢,于是她經常擺出一副驕橫的模樣,以此來掩飾自己“小女人”的本質。可是她越掩飾,越是暴露出了自己只是個天真的洋娃娃,只能被拿來欣賞,被當作棋子,而不能主導歷史的發(fā)展,更不能主宰他人的命運,她只能被人主宰,被人利用,被人當作征服他人的工具或者掩蓋自己無能的遮羞布。她自以為自己做了“大事”,卻不料自己其實始終受人擺布。


末代皇帝溥儀和男裝麗人顯玗處在同一個環(huán)境,似乎注定了他們相同的命運。他們被無數(shù)文人套上一頂頂虛幻的帽子,被無數(shù)書籍雕像化,但實際上卻也是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欲,外表剛強,內心孤獨,于是他們都結交了一個沒有卷入歷史紛爭的另類知己——莊士敦、加賀美。這倆人就此走上了與己無關的歷史舞臺,但他們卻又深深地影響著兩位當事人。

溥儀和顯玗向他們的知己傾訴著自己的心聲,以緩解他們孤寂的心靈,他們的知己都靜靜地傾聽著,默默地記了下他們不為人知的故事,并出版成書籍,讓世人看到他們不愿親口說出、但希望他人知道的心聲。然而諷刺的是,誰也沒有料到,正是這些書籍,后來給了他們致命的一擊。

愛新覺羅·顯玗打從出生的那一天,就喪失了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她是滿族人,卻偏偏必須是“大清皇室”的一員,必須在年幼之時被當作玩具送到日本去,必須認一個日本人作養(yǎng)父,必須接受日本軍國文化的熏陶,必須忠實于自己效力的怪胎政權,而且必須與漢人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盡管她并非生下來就認識和仇視漢人,于是,隨著戰(zhàn)爭的推進和時局的演變,她必須成為戰(zhàn)犯!

不過,把溥儀和顯玗稱作“戰(zhàn)犯”,似乎太抬舉他們了。固然英雄和狗熊都是時勢造出來的,但順著時勢爬上權力頂峰的人會成為英雄還是狗熊,卻還得靠他們自己,比如法國大革命后,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拿破侖,但如果拿破侖沒上臺,換成是其他人,誰能保證他的才華是否像拿破侖一樣出色?誰能保證他不會“一將無能”地將整個法國越治越糟?誰能保證他不會因為太過平庸結果讓滑鐵盧戰(zhàn)役提前到來?

汪精衛(wèi)是靠自己的“辛勤奮斗”才爬上了他的漢奸“寶座”,而溥儀和顯玗更像是有名無份的可憐蟲,日本人需要的只是他們的身份,最不需要的恰恰是他們的才能,試想想,要培養(yǎng)一個傀儡、一條忠實的走狗,怎能讓其能力過高、權勢過大,最后一得勢了就反過來咬自己呢?溥儀一干人被日本人盯上,只是因為他們是“大清皇室”,換成任何人處在溥儀的位置上都能得到同樣的結果,他們只能當木偶、當玩具、聽日本人發(fā)號施令,僅此而已。

把溥儀和顯玗稱作“漢奸”,恐怕他們自己會不同意,他們根本不是漢人,忠于“大清王朝”,而且與把他們趕出家園、并挖了他們祖墳的漢人有著血海深仇,談何“漢奸”?

只是我們有個傳統(tǒng)的思維,漢人就是中國人,中國人就是漢人,漢語、漢文化就是中國語、中國文化,所以背叛漢人就是背叛中國,就是漢奸。


溥儀和顯玗的出身,仿佛就決定了他們的悲劇命運,他們“命中注定”必須得如此,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誰叫他們生下來就不是漢人、不是美國人、英國人、蘇聯(lián)人、南美人,而只能是滿族人?我這樣說倒不是在給他們作“辯護”,而只是發(fā)揮著有點“幸災樂禍”的不良之心在對其給予“憐憫”,因為我只是一個比較自由、比較不愁吃穿、可以上網侃侃而談的無聊現(xiàn)代人,在“憐憫”和“同情”溥儀等人的“不幸”時,也慶幸自己生對了時代。

只是,現(xiàn)在我們都吃飽了,也比較有人身自由,那不妨不腰疼地站在溥儀他們的處境上想一想,如果我們是溥儀、是顯玗、是“大清王朝”中的任何一員,我們的江山被孫老總推翻了,整日得看著革命派的臉色行事,東陵大盜爬進來把我們的祖先的墳墓都給盜了個精光我們也屁都不敢放一聲,再后來馮老總干脆撕破臉皮,把我們最后的一點家產也給揣了……在這種情況下,小日本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我們會不會像是看見了救命草“感激涕零”一番呢?

似乎找外人幫忙并非滿族人特有的權利。孫老總倚仗日本鏟除韃子,蔣一世倚仗美國趕走鬼子,毛武帝倚仗蘇聯(lián)轟殺反動派……看來這類行為,與種族無關,所以我們不必“將心比心”,因為我們也這么干了,只是我們不會去承認,正如北朝鮮不愿承認是志愿軍幫助他們保住了江山一樣,至今談判桌上的中國國旗已消失的無影無蹤。

當然,我們是“現(xiàn)代人”,比以前的人更“進步”,所以我們不必去想那么多,盡管我們很多時候比溥儀和顯玗更可惡,但我們只需沒事吃飽了撐著,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姿態(tài)“教育”別人——哪怕危難真的來臨時我們溜得比范跑跑還快,然后死于安樂即可。


羊會吃人,歷史也會綁架人?!按笕宋铩蓖媾獨v史,“小人物”則被歷史玩弄。溥儀和顯玗只是“小人物”,他們的才能和影響力并沒有像他們的名氣那么大,但許多人都非?!靶枰彼麄?。日本人需要他們來當傀儡,中國人又需要他們來當不算冤枉的替罪羊。前者獲得了在滿州的既得利益,后者則因他們受到了“正義的制裁”從而自認“消除”了罪惡感,并恬不知恥地認為自己很無辜。于是他們先被日本人的歷史綁架了,然后再被我們中國人的歷史綁架了。

把功績全數(shù)歸結于一個偉人身上,是因為我們需要英雄;把過錯全數(shù)歸咎于一個罪人身上,是因為我們想推卸責任。我們罵強盜來搶劫自己,卻不反省自己沒有關好門結果讓強盜闖了進來。我們罵強盜殘暴兇狠,卻不思考一匹狼為何能夠追著一群羊到處亂跑。我們把自己裝扮得很清高,哪怕事實上懦夫比英雄要多得多,但我們可以充當一回睜眼瞎,裝作什么都不知道,并自欺欺人,極力地使自己相信歷史上被當作貴賓一樣遣返回國的趾高氣昂的日本兵,是狼狽地逃回日本的。

一群人準備用石頭砸死一個妓女,某君看見了后說道:“你們當中誰沒有罪過,就朝她扔吧!”眾人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敢舉起手中的石頭,最終都一一散去。因為他們知道,當年法西斯抓工會會員,他們不說話,因為他們不是工會會員。后來,法西斯抓猶太人,他們不說話,因為他們不是猶太人。再后來,法西斯抓天主教徒,他們不說話,因為他們不是天主教徒……他們尚有羞恥之心,所以會感到臉紅,但我們可不會,我們不但不說話,而且無數(shù)次拋下自己的同胞獨自開溜,或者干脆跑去巴結侵略者,于是兩個日本兵就可以押著幾千個中國人走向刑場,于是抗戰(zhàn)時期偽軍和漢奸的人數(shù)比日本軍人還要多,于是我們都學會了厚顏無恥,只會光著去指責別人,怨天、怨地、怨?jié)h奸、怨國X黨、怨共X黨、怨美國佬、怨整個亂世……讓這些活該倒霉的家伙承擔起全體民眾一起犯下的罪責,就是唯獨從不敢去肩負起屬于自己的責任,戰(zhàn)時充當了懦夫,戰(zhàn)后又陶醉在自我YY之中,在文章里寫上了“偉大”二字就覺得自己真的很“偉大”,在電影里自吹自擂一番就產生了自己很強大的錯覺,在無數(shù)的文學和影視中歌頌著自己在二戰(zhàn)時根本不存在的“英勇”。


至于上邊提到的那位網友所言的日本人民也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這句話我不知聽了多少遍了,在此請容我抒情道:

====================

我們熱愛日劇,并為此深深地愛上了日本,卻不敢大聲抒發(fā)自己的哈日情結,只得眼睜睜地看著媚美一族對他們的美利堅主子歌功頌德,還美其名曰:“民主自由”。

我們的哈日情結,使我們無法忍受別人對日本的強烈批判,每當有人罵日本時,我們就感到自己的價值觀受到了挑戰(zhàn),感到自己受到了污辱,感到對方存心是想和自己過不去。

于是,為了不被扣上一頂XX的帽子,我們假裝關心歷史,假裝對侵略者義憤填膺,假裝關懷侵略戰(zhàn)爭中的幸存者們……我們給自己披上了一層高尚的外衣,于是就心安理得、理直氣壯。

經過了這一切后,我們再擅自代表當年那些受到傷害的中國人“寬恕”了日本侵略者,并高呼日本人民也是人,也是受害者,也很無辜,我們閉上眼睛堅信:當初戰(zhàn)爭暴發(fā)的時候,那些神氣的、拿著梨和蘋果告訴孩子們想吃就打到枝那去、皇軍攻克枝那首都南京時還不忘了上街大肆游行慶祝一番、將“百人斬”視為“殺人之美”登在報紙上大肆報道加以炫耀并制作成明信片出售、此后在英勇無敵的皇軍的引領下全力地支持著軍國政府的侵略事業(yè)、給政府和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親手將自己的孩子送上戰(zhàn)場、對孩子們說生命是不值錢的、叫孩子們必須戰(zhàn)死沙場光榮地為天皇捐軀好讓英靈飛到靖X神社內……的日本人民,的確是“無辜”的,的確也是“受害者”。恩怨已成過去,只有提倡中日友好才有美好的未來,至于我們國內那些幸存者嘛,別再提了,別再往傷口上灑鹽了,他們老的老死的死,已經不再重要了,不如一部日劇、一個日本明星來得重要……

====================


我看過的二戰(zhàn)片數(shù)量,就連我自己也數(shù)不清了,至少不下兩百部,其中日本拍的也看過了數(shù)十部,我不敢說自己是怎樣的一個“專家”,但自信還是有“一點點”發(fā)言權的。我并不覺得《川島芳子》有任何不如《李香蘭》的地方,若要說有的話,大概就是某些拍攝技巧確實很一般(不過《川》末尾處從紫禁城切換到刑場的那一段,堪稱神來之筆)。

我之所以對《川島芳子》推崇有加,是因為本片在日本實在有著難得的坦誠。德國人拍的二戰(zhàn)片并不避諱德軍對他國施加的暴行,也不避諱戰(zhàn)爭是由德國挑起這一“基本點”,更從來不缺乏參與“猶太大屠殺”的影視作品的制作,相較之下日本的導演們實在不夠爽快,我不是說日本“從來沒有”反思歷史,而是“極少”,也就是說,反思二戰(zhàn)在德國是“主流”,而在日本只是“支流”。日本的“主流”無非是兩種,一為強調日本軍人面對的“殘酷戰(zhàn)爭”(此類代表作:《男人的大和》),一為“日本人民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此類代表作:《再見螢火蟲》),可問題在于,日本導演“譴責戰(zhàn)爭”,卻拒絕思考戰(zhàn)爭是誰“挑起”的,拒絕思考是誰把老美的飛機“請”到東京上空,又是誰把上百萬軍隊“請”到中國的?他們罵起德國人來顯得“義正詞嚴”,批評起自己來卻扭扭捏捏、嬌柔造作。他們裝模作樣地作了一點“自我檢討”,卻又使勁地參拜靖X神社里的那14個甲級“英靈”。

自從上世紀60年代初以來,日本除了《做人的條件》、《望鄉(xiāng)》等少數(shù)作品,就很少有電影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反思。前幾年我看了竹野內豐和常盤貴子主演的《溥杰與王妃》,盡管這部電影還有諸多我們中國人無法接受的日方觀點,但可以說已經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有誠意的一部日本二戰(zhàn)片了,現(xiàn)在我認為《川島芳子》在客觀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溥杰與王妃》,盡管這部片子直接反映日軍暴行的鏡頭并不多,但諸多的旁白都以嚴謹、中立的態(tài)度將日軍在華的性質明確地定位為侵略。

因此,我覺得《川島芳子》是日本近年來最出色的二戰(zhàn)片之一。


我認為,日本最杰出的十部二戰(zhàn)片,按我心中的地位依次排列是:

《做人的條件》
《望鄉(xiāng)》
《虎!虎!虎!》
《廣島之戀》
《川島芳子》
《溥杰與王妃》
《沒有出口的?!?br>《我對青春無悔》
《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
《動蕩的昭和史·軍閥》

這篇影評有劇透

Sitemap冀ICP備15003424號

Copyright ? 2020-2025 www.syjgw181.com [天龍影院]

電影

劇集

綜藝

動漫

$urls = array('http://www.syjgw181.com/h/2.html','http://www.syjgw181.com/h/1.html','http://www.syjgw181.com/rss/baidu.xml');$api = 'http://data.zz.baidu.com/urls?site=www.syjgw181.com&token=Hf4VKEPpzMIENlJY';$ch = curl_init();curl_setopt($ch, CURLOPT_URL, $api);curl_setopt($ch, CURLOPT_POST, true);curl_setopt($ch, CURLOPT_RETURNTRANSFER, true);curl_setopt($ch, CURLOPT_POSTFIELDS, implode("\n", $urls));$result = curl_exec($ch);echo $res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