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是一部充滿愛情和歷史元素的電視劇。故事主要圍繞著NUM和KOB展開,他們都來自富裕家庭,擁有寬敞的房子和眾多的仆人。KOB的家族是從事黃金飾品制作的商賈之家,而NUM則出身于將門之家。他們的家庭成員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受人尊敬的奶奶、爸爸、姐姐、哥哥以及妹妹。故事一開始,KOB還是一個小女孩,而NUM則是一個英武的少年。NUM的父親是一名高級軍官,而他的哥哥、KOB的哥哥,以及那個壞妹夫也都是軍官。小KOB對NUM的哥哥情有獨鐘,而NUM也把這個聰明漂亮的小妹妹當(dāng)作親妹妹一樣看待。在和平時期,NUM喜歡帶著KOB欣賞泰國美麗的建筑。然而,戰(zhàn)爭爆發(fā)了,NUM和他的父親、哥哥以及KOB的哥哥都去參加了戰(zhàn)斗。由于軍隊上層的指揮失誤和那個壞妹夫的背叛,泰國軍隊遭到了戰(zhàn)敗,NUM失去了父親,而KOB也失去了哥哥。NUM和他的哥哥在九死一生之后回到了家。然而,NUM的妹妹卻不顧他們的反對,嫁給了那個壞妹夫。NUM一氣之下離開家去參軍,這一去就是幾年。幾年后,KOB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婷婷玉立的少女,她不僅容貌美麗,而且心靈手巧。每當(dāng)夜深人靜時,她常?;貞浧鹋cNUM哥哥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她的心中早已充滿了對NUM哥哥的愛慕之情。那個一意孤行的妹妹最終遭到了報應(yīng),她的花心丈夫讓她備受折磨,最終離開了她。而NUM的媽媽因為過度思念女兒,在樓上摔倒后去世。NUM兄弟倆一下子失去了兩個親人。NUM從前線回來后,在與小KOB的重逢地點,他們再次相遇。當(dāng)NUM認出眼前這個美麗的少女就是小KOB時,他們之間的感情立刻轉(zhuǎn)化為男女之間的愛情。NUM去見了KOB的奶奶和父親,他們四目相對,愛情的火焰在兩人的眼中燃燒。得到長輩們的同意后,NUM、KOB和幾個女仆一起去河面上劃船游玩。NUM處理愛情問題雷厲風(fēng)行,他把小船劃到一處僻靜的河面上,向KOB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兩人情投意合,明確了彼此在心中的地位。從此以后,兩人的相聚都充滿了甜蜜和黏黏糊糊的愛意。不久后,他們結(jié)婚了。然而,幸福的日子剛剛開始,NUM就接到了前線的命令。在接下來的日子里,KOB的父親被壞人所害,奶奶也生病去世。泰國軍隊?wèi)?zhàn)敗,家園被燒毀,NUM和哥哥的家人化裝成普通人分散逃難。哥哥一家被敵人抓住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故事中。NUM和KOB以及幾個仆人也被敵人俘虜,男女被分開成為苦力。在仆人們的幫助下,NUM夫婦帶著一對貼身仆人成功逃離敵營,找到了泰國人聚集的地方。NUM和女仆的丈夫以及其他泰國男人繼續(xù)抵抗敵人的入侵。最終,泰國軍隊?wèi)?zhàn)勝了敵軍,戰(zhàn)爭結(jié)束了。NUM回到妻子身邊,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即將出生。NUM和KOB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們共同育有四個孩子。據(jù)說,男主人公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這部電視劇就是根據(jù)他的事跡和愛情改編而成。觀眾對這部劇評價很高,認為它展現(xiàn)了真實的歷史背景和感人的愛情故事。
1
看血脈,開始昏昏欲睡,后來則漸入佳境,慢慢欲罷不能。
故事是發(fā)生在十八世紀(jì)中葉。為什么要特地說時間的問題?我個人看過的古裝泰劇不算很多,《情牽兩世》算一部,然后就是《血脈》。印象中,古裝泰劇和很多時裝片或者年代劇差別并不好很大,也許是因為泰劇的小言化常常導(dǎo)致背景的虛像;通常看泰劇,并不需要放太多注意力在時代背景上??裳}是不同的,血脈是家族史,是濃縮的一段歷史,除了愛恨離合的劇情,里面還暗含了很多人文的符號。否則慢悠悠的如細水長流般的情節(jié)看什么?除了看人物,看故事,更是看一段記錄在時光中的漫長生活。
十八世紀(jì),正是東西方興衰交替的時代。西方已邁出了對世界最初的探索腳步,東方的文明卻在經(jīng)歷最鼎盛的年華。在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生活的土地,也可清晰折射時代的剪影。人民已經(jīng)享受了接近兩百年的和平,城邦繁盛,生活富足,階級穩(wěn)定。城內(nèi)貴族也好,平民或奴隸也罷,都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各自生活的節(jié)奏。男孩子繼承家業(yè),或各有所志,女孩子熟習(xí)家務(wù),相夫教子;奴隸安分守已,可以在主人的祝福下安居樂業(yè),也允許躊躇滿志為自己贖身獲取自由。在這所有的繁榮興盛之下,也埋伏著各種不安定。戰(zhàn)爭和殖民的腳步,一樣震動著這片世俗的土地。慣于富裕生活的人們往往懦弱不堪一擊,可其中也不乏一直流動著警醒血液的勇士。故事的開篇是一片末世的繁榮,夜的河流上燈火璀璨,熱烈對歌的人群對未來一無所知??蓪⒁归_講述的卻并不是一個和平年代的傳說。鏡頭再無贅言,然后轉(zhuǎn)向我們的主人公。
那時他還是個血氣方剛的少年郎。將門虎子,眉目端正,銅鈴大眼的感覺。最常見的裝扮和場景是著一身軍服(肩頭圍著的那塊油布總讓我想起剃頭師傅,⊙﹏⊙b汗),負一口劍;然后一臉正氣,虎眼圓睜,沖動好戰(zhàn),不是在與人比試,就是在予人鄙視(哈哈)。最典型是他教訓(xùn)自己妹妹,明明是正當(dāng)?shù)?,是好事,可每次教?xùn)完的后果就是讓妹妹難堪氣憤,更加偏向那賤人。他嫉恨如仇,可處理問題的方式卻也未免簡單直接了些。與賤人數(shù)次交鋒,賤人雖說占不到便宜,可他自己也是次次被氣得夠嗆。最后終難免小人得志,自己被逼的遠離家鄉(xiāng)。
然而換個人,他確有全然不同的另一面。她是聰明活潑姻親家的妹妹,年紀(jì)雖小,主意卻大,喜歡到處看看逛逛,滿肚子奇怪的問題;又畢竟是個孩子,單純善良,對于世間的罪惡和復(fù)雜還全然無知。所以理所當(dāng)然的,他做起了她的導(dǎo)游,奉獻自己的時間和最大的耐心;教導(dǎo)她這座城的歷史、人文,那些不應(yīng)該被忘記的往事。我吧,始終是覺得,少年和女童之間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算一種很親密很周正的友誼。這種友誼發(fā)自最良善的愿望、最本真的初心,要說愛情雖不為過,可卻易招來誤會,比如市集橋上的冤家路窄,有些賤人最齷齪的猜測那樣。
當(dāng)然,劇中對于這段友誼的走向也做了一些暗示。比如第一次出征前,小dao凌晨央求女仆帶著她去送行,她的親哥哥調(diào)侃好友:只有一個小孩來送你,女孩子們都去哪兒了?哈,問得好啊,你把時間都給了練劍和這個孩子,女孩子們能去哪兒啊?至于送鐲子,送籃子,送枕頭送佛牌,送各種各樣的禮物,那就都更不用說了。
所以,這種感情最好還是不要分類。更不要去理論。反正,用詩意一點的描述,那就是他遇見她,如在黑暗的河流上,一葉細舟順?biāo)鴣?,什么都不多說,就這樣默不作聲繼續(xù)順?biāo)?,等待著黎明到來時,那剎那的光亮,然后仿佛睜開眼般初見,道一聲:呵,原來是你!
2
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話題,我在螢愛篇里說過很多了。只不過不一樣的是,那邊是有切膚之痛,雖更深刻卻難免失掉客觀。血脈的主線其實離不開戰(zhàn)爭,但泰人與緬甸的交鋒在我們看來卻要遙遠的多。不知道前因后果,更懶得問誰對誰錯,戰(zhàn)爭就單純是個毀人家園的武器了。劇中關(guān)于這一點我覺得潛移默化刻畫的極好。
最初時,作為軍人世家出身的少年,又生長在和平年代,可以看出對于戰(zhàn)爭他們其實是有些雀躍的。第一次出征時,krai和小dao的哥哥duean都說過自己已經(jīng)迫不及待這樣類似的話。此時對于參戰(zhàn)他們更多是看做一種個人抱負的實現(xiàn),想象著殺敵是多么熱血沸騰的事,可卻沒有仔細想過這后面的意義。這是只屬于少年人的躊躇滿志啊!相比之下,那誰家的賤人就從沒有過片刻這樣的想法,他好像生來就腐敗了,腐敗于享受、荒淫、貪生怕死(這種人其實還真是滿罕見的)。
然后,戰(zhàn)爭殘酷的現(xiàn)實是當(dāng)頭棒喝。戰(zhàn)爭不再是游戲,不再是口號,不再是端放在神位上受人供奉的高大上名詞。什么是戰(zhàn)爭,從krai這樣的軍人角度來理解,戰(zhàn)爭就是死亡,戰(zhàn)爭卻也是生存。戰(zhàn)爭是為了爭取族人生存和延續(xù)血脈的死亡!所以他的慷慨激昂里從此多了一種深沉,一種對于生的憂慮和對于死的敬畏。人們說他得了戰(zhàn)爭病,其實是他們自己遺忘了而已;但也無法責(zé)怪他們的遺忘,因為他們不似他真正經(jīng)歷過生存和死亡之戰(zhàn)。那幾年他憤懣不平,遠走他鄉(xiāng),我想實在是因為孤獨吧。那些可以真正理解他、憂其所憂的同伴都已經(jīng)入土,而剩下那些他想要保護的人卻尚自懵懂。向來習(xí)慣于簡單直接處理問題的krai,必然感到無所適從。
不得不承認,再剛硬堅強的人,也需要理解和溫柔的對待。那倒不一定非得是愛情,友情、親情,甚至只是陌生人的感同身受,什么都可以。
這一點上,krai其實和每個普通人一樣。我們總是面臨這樣的困境,身邊無人理解,于是孤獨變成囚禁自己的牢獄。krai還有母親、兄長、妹妹,只可惜,母親虛榮,妹妹無知,兄長木訥沉默。即使他去到遙遠的北方,一切也不可能有所改變。在這樣孤獨的困境里,他幸而還有一份友情。
所以,我特別能理解他從北方返鄉(xiāng)為母妹吊唁那時初見成人后小dao的反應(yīng)。激動,開心,甚至忘乎所以將她緊緊擁在懷中。要說這友情是什么時候量變發(fā)生質(zhì)變,我不知道,不過我相信這一刻一切得以明朗。友情也好,愛情也罷,都是苦悶生活中的一點光亮,是希望!
有了前面漫長歲月的友情鋪墊,兩人的愛情發(fā)酵的特別迅速。荷塘表白那一段,我都感覺到兩位主人公砰砰如擂的心跳聲!彼此都知道這漫長的等待是值得的,彼此都相信這一刻起孤獨的心就要打破牢籠...作為觀眾的我也幾乎要喜極而泣了,只是畫外音不合時宜的吐槽一句:兩位,真叫我好等啊!
3
因為看劇的時候?qū)τ谔﹪@段歷史實在太混亂,我最終還是百度了一下。原來A城就是著名的阿瑜陀耶城,當(dāng)時的泰國處于大城王朝,被緬甸滅于1767年。
所以原來這段家國情仇,就是一個亂世飄搖的血淚故事。
在老夫人的星相預(yù)言里,有些人少年夭折,有些人骨肉分離,有些人注定漂泊。這樣看來,即使嬉笑怒罵,每一個渺小的人身上也都披著悲壯的色彩。
其實也用不著星相來幫忙了,國之將滅,總是有些征兆擺在眼前。外面戰(zhàn)事吃緊若此,城內(nèi)荒靡的貴族也依然日夜笙歌、飲酒作樂。民間自發(fā)的戰(zhàn)隊在外奮勇作戰(zhàn),可朝中竟然吝惜一門戰(zhàn)炮!有些人,竟還把這事當(dāng)作一樁笑話,一次打擊對手的機會。在時代的潮流中,總有那么些阻擋去路的沙礫陳巖,他們也自知不配血脈的延續(xù),準(zhǔn)備來世做一只雞;他們沒有歸屬感,沒有未來,腦子里只有眼前的享樂,或淺薄的報復(fù)。這種人掌握了國家,國家焉能長存?
分攤在每一個人身上的悲壯感,融入到歷史當(dāng)中,也不過只是一抹濃重的色彩而已。單看簡短的史料記載,你萬萬不能感受到這種悲憤凄涼。1767年,阿瑜陀耶城被緬甸所破,但可笑的是,很快清緬戰(zhàn)爭告急(始于1762年緬甸對于云南的入侵,但在緬甸破阿育城后北方戰(zhàn)事進入白熱化),緬方不得不抽調(diào)兵力支援,而只留下三千兵力留守阿育城。緬方的勝利很快被推翻,泰國進入了鄭王領(lǐng)率的另一段王朝。歷史就是這樣不斷的反復(fù),驚人的雷同。乃至于我認為史學(xué)家必定要煉成最冷的頭腦和血液,才能把一段又一段這樣的悲壯最后凝成如此簡練和富有幽默感的記錄。
而在史料之外,文學(xué)影視作品當(dāng)中,總有些蛛絲馬跡得以復(fù)原。
哥演的krai,是一個血肉豐滿的男人形象。最貼切,是岳飛一闋《滿江紅》,怒發(fā)沖冠,仰天長嘯,對敵人,恨不能啖其肉飲其血,對家人,卻是掏心掏肺的忠誠。從少年沖動,到戰(zhàn)場上磨練得老練成熟,唯一不變是始終職責(zé)第一位、愛國第一位。這種忠貞多少是有點不聰明的,比如在朝堂受對手打壓,為奸佞嫉恨,陰謀陽謀各種報復(fù),他就算恨得牙癢癢又能奈何?只因有原則,走正道,不屑與小人糾纏,又何況他選擇的是一條實難力挽狂瀾的艱難道路!活在這樣的亂世,秉持這樣的操行,就注定了一生必然艱辛。
這種艱辛其實也難免波及到身邊人。這樣說或許不公正,不如說,不知不覺中選擇這條荊棘之路的人走到了一起。Daorueng有大把家世優(yōu)越的閑散公子可以選擇,可她偏都不要,偏還就從小心儀這位性情耿直的哥哥。明知嫁給這樣的人,必然聚少離多,一生難有幾天歡樂輕松的日子,可也就是愿意守著寂寞和苦悶,甘做排在職責(zé)之后的人。對一個普通女人而言,這真不是容易做到的事。不幸,你可捫心自問,有多少人還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嘆“悔教夫婿覓封侯”???不評價這兩種選擇孰對孰錯,只不過在國家危難之際,這種無私的犧牲總是讓人感動和佩服的吧!
我呢,卻從來不是主張為大義犧牲人性的人。krai的可愛就在于,大義有,人性也齊全。他在船上急急忙忙求婚、迫不及待成禮,在一年后終于有機會時匆忙趕回家和新娘子圓房的心情還是蠻讓人忍俊不禁的。人從不是機器,即使在戰(zhàn)爭中。人有七情六欲有愿望牽掛,人也都有弱點。人人都向往幸福,即使我必須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而作出一點犧牲。這其實一點也不烏托邦,雖然任何時期這樣的人都不是多數(shù),可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總也是存在的。
雖然我前面吐槽過Dao長大以后失了點靈氣,在人性方面,比起krai的表現(xiàn)就有點太僵硬和不人道(其實我只是希望看到兩個人好好地、正常的談個戀愛,明明都深愛對方的嘛)。不過如前所述,她的堅強還是很難得的。像krai那樣的男人,也必須得有個堅強的女人才配得上。在這件事上,并不是英雄美人就可以成就佳話。最典型的悲劇就是金庸筆下的苗人鳳和南蘭(其實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嘿嘿),不是英雄美人嗎?救父之恩,以身相許,然后歸隱江湖,還育有一女。按照小言的邏輯這實在是個完美的故事,可惜,結(jié)局卻不能琴瑟和鳴。這絕不是任何一方單方面的錯誤,不適合而已。krai也是一樣,和刀劍相伴的鐵血軍人,不見得適合一個柔弱的妻子。至少,像他們這樣聚少離多的家庭,妻子必須得獨當(dāng)一面,才能撐起家業(yè),讓丈夫安心。所以我猜想,krai愛dao,不只因她的美貌,或者因他們長久的友誼,她的活潑和靈氣、受老夫人教化的聰慧和懂事,才是最吸引他的吧。就算他那時并不自知,可也因為了解這樣的dao,才能給予她如此大的信任,心無旁騖的投入到戰(zhàn)斗中去。
那句我其實并不太喜歡的話怎么說來的: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女人。
胡言亂語了。最后奉上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大城(阿瑜陀耶)王朝被緬甸覆滅后,不久華裔將軍鄭信趁緬甸兵力空虛時復(fù)國,建立了短暫的吞武里王朝,但很快發(fā)生政變,鄭信的好友當(dāng)上了國王,就是后來曼谷王朝的拉瑪一世。拉瑪一世的原名叫做通鑾(thong duang),各位還記得那誰家的賤人的名字嗎?而且拉瑪一世的母親,有部分的華人血統(tǒng),名字就叫做daorueng。。。以上資源都來自網(wǎng)絡(luò),本人未作考證,僅供娛樂。
4
最后這部分我看的挺不仔細的,一邊看一邊在群上和JMS聊天,以至于很多情節(jié)都是恍惚過了。
戰(zhàn)爭的場面由于年代久遠畫質(zhì)模糊,實在也感受不到什么震撼了。能明顯看出火燒阿育城的場面是后期制作,而且還是比較簡陋的后期。結(jié)局眾人各得其所,壞人終于橫死,想偷生的茍生,愿犧牲的得以成仁,英雄仍然奮戰(zhàn),血脈得以留存。
印象比較深刻的,倒是夫妻倆和一對忠仆在戰(zhàn)后流亡那一段。國已覆滅,泰人失去自由之身,不得不淪為奴隸。想來平常勇猛的krai哪里能受得了這種閑氣??墒莾A巢之下焉有完卵?不低頭就是個死,而這種死毫無價值。在集中營除了忍氣吞聲,我也看到更多krai對daorueng的保護和他們的彼此依賴。krai的高大身材第一次像老母雞一樣把dao緊緊護在懷里,不許她露出半點容貌。前面的感情雖然難得,可這種同生共死的情誼才能讓感情得以升華。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們在吞武里重建了一個家,共度了一段并不算短的歲月,有了五個孩子(淚,我真的也很想要一個大家族。。)然后歲月流逝,華發(fā)漸生,轉(zhuǎn)眼青年成了中年。krai和dao的飾演者都換了,即便如此,當(dāng)戰(zhàn)場上傳來krai的消息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流淚了。想著這個輾轉(zhuǎn)沙場的軍人的一生,從少年莽撞,到青年英姿風(fēng)華,而后步入沉峻中年;我雖不過用了區(qū)區(qū)幾天回味他的生平,可那里卻包含了多少血淚、多少痛苦、多少生和死的徘徊;還有他的溫柔、善意、慈悲,他的忠貞而火熱的愛情,作為男人對妻子單純而執(zhí)著的熱戀……只是旁觀者的我尚且感動悲哀,可以想象dao在接到噩耗時是怎樣的傷慟欲絕。她眼中流不盡的淚水不能描述心中千分之一的悲傷,心碎之后的長夜從今后將是永無盡頭的黑暗;猶記當(dāng)初,他牽著她的小手穿梭于繁華的阿瑜陀耶,不厭其煩地向她講解每一座宮殿、寺廟、王城,復(fù)述每一段讓泰人驕傲和值得牢記的歷史,一切仿佛還在昨天;忽然間時光過隙,已是物轉(zhuǎn)星移,她失去了生命的依傍,將從此孤身一人。他把家族傳承的重任留給了她,將余下歲月的孤獨留給了她,只因為自始至終地信任她,信任她是堅強和值得托付血脈的人。
所以盡管從此長夜望穿,恨斷天上人間,女人也依然挑起了傳承的責(zé)任,在苦難繁多的人間掙扎到活著的最后一刻。生死反復(fù),如四季循環(huán),不過是自然規(guī)律而已。不管經(jīng)歷多少愛恨情仇,死后都是一抔黃土,生死的意義某種角度上說,也就是血脈傳承罷了。至此,與其說這個故事講述特定時代下一個家族的生平,不如說它就是在描繪古往今來歷史長河中的一段吉光片羽。假若換一段時光截取,故事也不會有些微的不同。再往下分析,可能就頗帶有一些哲學(xué)的意味了。打住。
某天我的孩子問我:媽媽你以后會不會死?我說會的,是人都會死的。她繼續(xù)問:那么死后去哪里?我說也許要去天上吧。她又問:那我也去嗎?我回答是的,很久很久以后,所有人都要去的。然后她想了想說:那我們家豈不是就沒人了?
孩子,你還會再有孩子。人就是這樣世世代代傳承繁衍,才有了今天的我們。
另,讓人贊賞的是本劇穿插描繪了許多泰人重大的歷史人物、事件以及重要的建筑文物,每每提及,總是極盡詳細、推崇備至。遺憾的是因為對于泰國歷史和文化了解的缺乏,無法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這種對于文化的傳承之情。我不禁在腦中努力搜刮國內(nèi)相類同的影視劇,現(xiàn)在除了用情節(jié)嘩眾取寵、緋聞炒作制造話題來吸引眼球外,幾個還在認真考慮借影視傳遞傳統(tǒng)文化的?想來想去,八十年代或之前的古裝片或許還有點韻味,此后再無可循。如果親們有想起來,請不吝告知。謝謝了!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