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你的生命若沒有界限,別人就會進入你的生活,
停留在你不希望的耽擱和他們不應存在的地方。
如果你不讓別人為他們自己的行為負責,
他們就學不會負起責任;
如果你老是把自己定位成為別人的拐杖,
那么他們就無法自己站立起來,
甚至會把你給拖垮。
~伊曼紐(Emmanuel)《超越恐懼 選擇愛》
愛是什么?這是人世間最簡單、卻也是最困難的問題,自古以來的神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甚至科學家,都不斷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但至今人們?nèi)耘f無法確定究竟愛是什么。然而,我們雖然無法捕捉愛的具體形貌,但卻能感受到愛帶來的幸福、帶來的快樂,只是經(jīng)常,我們也深刻感受到愛帶來的傷害和痛苦。
馬提亞-甘斯勒是一位著名的年輕德國導演,曾經(jīng)憑借《自由煉獄》一片獲得2005年柏林影展銀熊獎,《這就是愛》是他完成于2009年的作品。馬提亞-甘斯勒對“罪與人性”議題有特殊的偏好與關注,在《自由煉獄》中,他生動寫實地刻畫一個受到生理激素控制的強暴犯,如何在生物沖動和理性自制之間痛苦掙扎,最終卻只能透過死亡體現(xiàn)自由意志、獲得解脫。而在《這就是愛》里頭,雖然拍攝手法比前作要溫和許多,但涉及的議題卻更深層地觸動人們的道德神經(jīng)。
《這就是愛》的片名具有很強的誤導性,乍看之下,很多人會以為這是以愛為主題、以理解為結局的影片,但事實上,這部電影雖然是以“愛”為主題,但描繪的并不是愛里頭的真善美,而是愛所給人們帶來的傷害與痛苦,以及為了解脫可能導致的瘋狂與罪惡。影片主角是一位名叫基士的男性殺人嫌疑犯和負責審訊他的女性警官瑪姬,這兩個人原本毫無交集、也互不關心,但在審訊進行的過程中,彼此都在對方身上找到類似的悲傷與絕望,于是一同慢慢地打開心扉,揭開各自關于愛的痛苦傷痕。
就敘事手法來說,《這就是愛》比《自由煉獄》要繁復許多,影片以男女主角兩條敘事線相互交錯的方式開展,而在“現(xiàn)在”的正敘中又不斷交替穿插兩人各自對“過去”的倒敘,并以特殊的事件來匯集每個敘事片段,形成一種回路式的因果關聯(lián)。
■女警官瑪姬的丈夫在16年前突然不告而別,留下她和十歲左右的女兒,很長一段時間里,瑪姬瘋狂地到處尋找丈夫的蹤跡,想知道自己被無情拋棄的原因。只是丈夫始終沒有再回來,這不僅讓瑪姬的心里留下一個難以彌合的傷口,還使她與女兒的關系日漸疏遠,必須憑借酒精麻痹自己的痛苦。
基士在16歲時曾被一個同校的9歲女孩指控性侵,雖然基士否認自己是施暴者,但父母并不相信他。這樣的經(jīng)歷使他在成年后投入女童的人口販賣工作,然而他不斷往來越南與歐洲、倒賣女童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幫她們在歐洲找到富有的領養(yǎng)人家,徹底脫離人口販子的傷害與控制。就在基士幫助到第五個越南女童時,領養(yǎng)方卻突然改變主意而讓基士陷入困境?;恳蛔约耗贸鲥X買下女孩,要不就是將女孩送回人口販子手中,讓他們將她送回越南賣淫,結果手頭拮據(jù)但心地善良的基士決定帶著女孩逃跑。
基士被送到警察局是在他試圖撞車自殺未果后,警察在他家中找到一具男性尸體,而基士除了承認自己殺死那位男性、承認自己照顧的越南女童失蹤之外,便不肯再開口說任何一句話。對于基士的沉默和小女孩的失蹤,整日醉醺醺的瑪姬原本一如既往地漠不關心,但她突然想起基士不久前曾經(jīng)到警局來報告女孩失蹤,當時與自己撞個正著并脫口說出:“生活再也沒有意義,她永遠地離開了”。這句話深深觸動瑪姬,也讓她對基士產(chǎn)生好奇,決定全力投入審訊工作。面對基士的沉默,瑪姬率先敞開自己的心懷,說出自己的故事,誘導對方也說出他的故事。結果這段審訊在拷問基士的同時,也拷問著瑪姬。
瑪姬在丈夫不告而別后的頭幾年帶著女兒四處瘋狂尋找,但終究還是接受了丈夫不在的事實,然而就在丈夫離開七年后的一天,她在街上偶然看見丈夫的身影,他正親昵地與兩人的女兒說話。這一幕讓瑪姬被徹底擊倒,她發(fā)現(xiàn)拋棄自己的竟然不僅是丈夫,還包括女兒。就在這天,瑪姬將女兒趕出家門,開始用滿滿的酒精將自己與現(xiàn)實阻隔開來。
基士帶著越南女孩四處躲避黑道的追殺,他試著找自己父親借錢,但父親一聽到和小女孩有關,便心生厭惡,斷然拒絕給予資助。實在走投無路時,基士曾動念將越南女孩送回人口販子手中,結果女孩知道基士的打算后便從他身邊逃走。這就是基士為什么會去警察局報告失蹤案并撞到瑪姬。后來越南女孩失而復得,飽受傷心害怕打擊的基士決心絕不會再讓女孩離開自己身邊,他對這個全心信任和依賴自己的小女孩已經(jīng)有了難以割舍的感情。
在過去的近十年里,瑪姬天天醉生夢死,對她來說,唯有在酒精麻痹下,丈夫和女兒拋棄自己的現(xiàn)實才顯得不那么真實和痛苦??粗絹碓匠聊缬诰凭?、徹底放棄自己,瑪姬的工作搭檔終于在經(jīng)過這么多年后,鼓起勇氣將她丈夫不告而別的實情說出來,而知道真相的這一天,正是瑪姬在警察局門口撞到基士的那一天。原來在十六年前,瑪姬和自己的工作搭檔發(fā)生外遇,她丈夫得知此事后極度痛苦,才會決定毅然離去。但是在離開時,他向瑪姬的搭檔說明自己離開的原因,還說如果兩人結束婚外情,自己就會回到瑪姬身邊?,敿У墓ぷ鞔顧n很愛瑪姬,當她在丈夫失蹤后不停尋找丈夫、斷絕與自己的關系時,他卻始終抱著希望,癡心等著瑪姬回心轉(zhuǎn)意,加上他拒絕承認瑪姬根本不愛自己,結果竟然打電話給瑪姬的先生,謊稱自己和瑪姬非常恩愛。自此,瑪姬的丈夫才徹底離去。
基士所照顧的越南女孩只有十歲,卻有著極為悲慘的身世,父母早逝,自己則被賣個皮條客、被迫賣淫。她身上帶著應有的孩童幼稚、卻也帶著不應有的女性早熟。她明白愛里頭的信任和照顧,卻不明白親情與愛情的界限為何。在她短短的人生經(jīng)歷里頭,唯一學會的就是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回報任何金錢或感情的給予。那天,基士所住公寓的管理員上門勒索金錢,畢竟一個西方男子帶著一個東方女童,很容易讓人察覺當中的不正常之處。結果基士失手殺死對方,只得帶著小女孩躲藏到一座鄉(xiāng)間小木屋。眼見基士為了保護自己而陷于深切的恐懼中,越南女孩便主動以自己唯一懂的方法來安慰他—性。結果正處于意志薄弱狀態(tài)下的基士沒能抵抗住誘惑,與女孩雙雙跨越了道德的界限。
瑪姬在搭檔說出丈夫失蹤的實情后,她并不怨恨對方,畢竟是因為兩人越線才導致丈夫的離去,也才造成自己這十六年來的痛苦。雖說如此,她卻不能不感到內(nèi)疚和傷心,畢竟就在這一刻,她明白丈夫是真的再也不會回到自己身邊了,也因此,當她隨后雙眼帶淚地在警察局門口撞上基士,并從他口中聽到:"生活再也沒有意義,她再也不會回來了”時,才會有如此深的觸動。在審訊基士時,瑪姬重新回顧過往的生活,看到丈夫、女兒和自己因為愛所受到的傷害和承受的痛苦,她決定放下過去、讓自己停滯多年的生命繼續(xù)向前。也是在這個時候,瑪姬開始關心起越南女孩,決心逼基士說出她的下落。
基士在意識到自己和越南女孩做了些什么后便徹底崩潰,他憤怒地將女孩反鎖在小木屋,自己則駕著車、飛速撞向迎面而來的大貨車。車禍并沒有讓基士受到嚴重傷害,反而讓他被送到警察局接受審訊、讓警方在他家中發(fā)現(xiàn)一具尸體。在審訊的過程中,基士始終不愿說出女孩的下落,也堅決拒絕進食,只是不斷地問自己從被逮捕到現(xiàn)在過了幾天,顯然他想餓死自己和餓死女孩。然而當基士因為過于虛弱而被送到醫(yī)院急救后,他卻突然屈服于梅姬的逼問,強撐著身子帶領梅姬去到女孩被關的小木屋。
兩人趕到時,女孩已經(jīng)奄奄一息,梅姬趕緊將抱上車后座,驅(qū)車奔向醫(yī)院。在路途中,女孩蘇醒過來,她慢慢地從后座將手伸向坐在副駕駛座上的基士,而基士立即也伸出手來,緊緊握住女孩的手。
■單純無知是一種精神失常
在影片開頭有一句題語:Innocence is a form of insanity(單純無知是一種精神失常),這句話出自被21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說《沉默的美國人》,故事講述一個天真善良、滿腦子理想主義的美國人,毅然奔赴越戰(zhàn)戰(zhàn)場追求理想:對抗強權、以武力解救越南百姓,結果卻因為自己的無知,造成大量無辜百姓的傷亡。書中的一位英國朋友對這個美國人給出幾個評論:
“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能由良好的動機做成這樣嚴重的禍害”,以及
“他總是單純無知的。你不能責怪單純的人,他們永遠是無罪的。你所能做的只是控制住他們,要不然就消滅掉他們。單純無知是一種精神失常?!?br>
在《這就是愛》里,基士無異是一個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才會以參與“販賣人口”的方式解救遭到販賣的女童,也才會在后來不顧一切地帶著越南女孩逃跑。但是好的動機不一定造成好的結果,就像美國基于善意,多次試圖以戰(zhàn)爭終止暴力,卻造成更大的傷害。同樣的,許多歐洲人以為出錢購買和領養(yǎng)那些遭到販賣的小孩,是對他們伸出援手,但事實上,他們的善意領養(yǎng)反而使得更多孩子遭到販賣。
很多事情,光是有愛、有善意是不夠的,還必須理性地衡量自己的能力、選擇適當?shù)姆椒?,否則愛與善意反而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恳驗閷ε⒂懈星椤⑾氡Wo她,決心不將她交回到人口販子的手上,甚至拒絕讓其他人收養(yǎng)她。結果最后不僅自己犯下殺人罪,還對女孩做出跨越道德界限的事情,而在自己走向自殺結局的同時,更試圖將女孩餓死的小木屋。單純無知是一種精神失常!
影片當中同樣被愛蒙蔽理智的,還有女警官梅姬的工作搭檔,他因為愛著梅姬、始終懷抱希望梅姬會重新回到自己身邊,結果不僅一開始便說謊,還將謊言維持了十五年之久,使得梅姬家庭破裂、數(shù)十年來沉浸在悲傷痛苦之中。而當梅姬得知丈夫不告而別的真相時,她最先的感受是不理解,因為她心里頭始終天真地認為,她當時與工作伙伴之間的外遇,不過是幾次不涉及感情的性關系,她從沒想過自己所度過的那痛不欲生的十六年,竟然會是因為當時的外遇。梅姬曾經(jīng)說過,所謂的現(xiàn)實,就是沒有酒精作用下的幻覺。其實,酗酒之前的她,又何嘗不是患了無知的精神病,才會越過愛的界限卻不自知。
愛讓人犯錯、造成傷害,但這傷害是基于善因的惡果,很難簡單地判斷最終究竟是對還是錯。就像面對一場以正義之名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是該基于當中的善意而給予支持,還是該基于當中的傷害而予以反對?就像梅姬的女兒面對父母之間的相互傷害,究竟該支持那一邊?也像影片結局里,基士和越南女孩那緊握的雙手,我們應該將之視為父女之愛而認同,還是該將之視為男女之愛而批判?在《沉默的美國人》的結局部分說道:“人遲早要選邊站,如果他還想做一個人的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