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春秋》是一部融合喜劇、音樂和歌舞元素的電影。該片于1980年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并在1979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樂三項獎項。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JoeGideon的資深百老匯導演的生活故事。作為一位音樂劇迷,即使你對導演BobFosse不太熟悉,你也一定聽說過他執(zhí)導的《芝加哥》和《歌廳》這兩部大熱門作品。而《爵士春秋》正是Fosse的另一部著名作品。影片可以說是Fosse的半自傳,主人公JoeGideon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但由于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他逐漸陷入了工作壓力和情感放縱的困境。最終,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最后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哼著《再見我愛》走上了不歸之路。這部電影展示了人生的無常性。JoeGideon可以創(chuàng)造票房奇跡,可以吸引各種女性,但他和我們一樣,常常對內(nèi)心的空虛和身體的軟弱感到無助。然而,我們?nèi)匀豢梢酝ㄟ^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閱讀和寫作喜歡的文章、欣賞優(yōu)美的音樂劇、保持幽默的心情,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幸福。然而,這些簡單的幸福又能持續(xù)多久呢?影片中的金曲包括《在百老匯》、《自君別后》、《重煥生機》和《再見我愛》。這些歌曲將給觀眾帶來無盡的音樂享受。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很久以來,我一直在等著這樣一部影片,當我看到它時,我對自己說:“是它,就是它了?!?br>
它不是勵志電影,告訴人們吃苦耐勞以后,會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卻沒有告訴人們,大量財富其實是在富人們的手中流轉的,上帝隨手丟下的幾個餡餅,正好掉在某個“倒霉蛋兒”的頭上。
它也不是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沒有聲嘶力竭地控訴社會的黑暗,直白地講訴窮苦人是如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必須用自行車)沿街貼廣告的工作,車卻被偷了,無人可靠(警察不管),有病亂投醫(yī)(找巫婆算命),找車無門(遇到了小偷又沒有證據(jù)),最后被那黑暗的社會壓得挺而走險去偷車的苦難歷程。
我現(xiàn)在認為,戲劇遠比電影要來得波瀾壯闊,更加有力量,更加的偉大。戲劇是真正的可以天馬行空的東西,它可以更加抽象,它有更加深刻優(yōu)美的語言,用夢一般的場景來表達現(xiàn)實。用歡快的歌舞來面對死亡。把你帶入它的王國,給你注入新鮮的活力,它可以完全地開放,無需要墨守成規(guī)、更加耐人尋味。
而這樣的林林總總的,竟然是我從一部電影中得到的。而它,就是獲得第三十三屆(1980)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的影片《浮生若夢》(All That Jazz)。
這是一部好影片,在我看來,這簡單的幾個字,是給它最好的榮譽,因為我沒有接著說:“BUT”.
它的導演 Bob Fosse 也是托尼獎和奧斯卡的大贏家《芝加哥》的編劇和《歌廳》的導演,《浮生若夢》可稱是Bob Fosse本人的半自傳影片。
很難用一種東西來描述它,這里面的男主角是個風流但非常敬業(yè)的導演,他叫吉德安。他拍電影、指導舞臺劇,同時天馬行空、我行我素、才華橫溢、隨處留情。
片中他的前妻、女兒、露水情人、現(xiàn)任女友陸續(xù)出現(xiàn)。在給舞臺劇選女演員時,他遇到情人:“這是你家的電話號碼嗎?”曖昧的微笑,彼此心照不宣。而這一切當然沒躲過作為臺柱子的前妻的眼睛。仍然是一個眼神的交流,無需語言。這里處理得干凈利落,又把一切都表達出來了。
在現(xiàn)實以外,片中還營造了一個如夢境般的空間,他在哪里和一個美麗的白衣女子談他的少年時光,談他的偷情,談他的婚姻?;橐鲆呀?jīng)毀了,工作就是僅省下的全部了。
他的現(xiàn)任女友在深夜來到他的公寓,見到他和情人一起睡在床上。
人們不能靠彼此忠貞來維系愛情,但如果不能彼此忠貞,估計這份愛情也就那么回事兒。但以相互是否忠貞來評價是否有真愛,是完全錯誤的。但我寧愿相信,如果有真愛時,是可以讓人對其它感情和肉體關系有不為所動的力量的。這種愿望之所以過于美好,是因為即有忠貞又有真愛難上加難。我們以為找到的愛情,也可能只是一種經(jīng)濟上的需要(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兩個人在一起的花銷,遠遠小于兩個單一個體的花銷總和)。也可能是一種安全感(一方面:希望被人寵愛,有人保護,有人可以依賴,去崇拜一個人;另一方面:反之亦然。)。也可能是一種共同發(fā)展的團隊組合。這些可能被人認為的東西,不是愛情。只是有時候”感覺“誤導了我們。
愛情并不比友情高級多少,但它因為帶有太多性的成份,使兩個個體可以通過此種關系合為一體,心理上產(chǎn)生的緊密的聯(lián)系比友情更能帶給人安全感。除了性和更牢固的安全感以外,愛情能提供的東西,友情全都能提供,并且有可能更加美好。大部分人都不會因為自己的好朋友認識了新的好朋友而生氣,而不會有人因為自己的情人有了其它的情人而開心。愛情不容易象友情一樣給人帶來分享的喜悅。
白衣女子問他:“女人?”
他:“希望?!?br>
白衣女人:“美麗?”
他指了指鏡中的白衣女子。
他對現(xiàn)任女友說:“我真的愛你”,她說:“我只想好好愛你”,而這些表白,此時此刻看起來是多么的蒼白無力。就象他自己對白衣女子說的:“我那么愛她嗎?當然不。但,或者有一點是真的。”
在和他前妻的談話中,他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不記得從前那些情人的名字了。
我現(xiàn)在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愛情這種東西存在,因為大部分我們認為是愛情的感情,其實都不是愛情。就象有一個相聲里說的:“你知道你的臉在哪嗎?”一細分,哪都不是臉。臉到底是什么?愛情到底存在嗎?書籍里面強調(diào)要找尋真正的愛情,說愛只有以滋養(yǎng)對方的心靈為主要目的時,才是真愛。真愛可能連愛的感覺都沒有。而我們平常卻恰恰是評著感覺來區(qū)分是不是愛了的。當有痛苦產(chǎn)生時,就以為墜入了愛河,其實痛苦的來源可能根本不是因為愛。我們想要相信道理,而我們卻拗不過感情。就比如我們可能會愛上一個根本不該愛的人,和一個與自己格格不入的人成為好朋友。這些都是感情占了上風。我們總是追求理性,可能也是緣自于此。為了用正確的思想來引導雜亂的情感世界。
影片中談論了婚姻、愛情(但我沒看到)、性、所謂忠誠,日復一日不變的生活,接踵而至的死亡。而這兒正是影片最恢弘的部分。他躺倒在病床上,回想著他的生活,腦子里孕育出一部他一生中最為精彩的戲劇。
雖然死亡將至,但卻未見一點配合治療的行徑,繼續(xù)在醫(yī)院里吸煙喝酒、縱情狂歡。
他所拍影片中的一個人物對他說:“我跟你說,吉德安,我能洞察你的想法。你很害怕自己墨守成規(guī)?!?br>
吉德安回答說:“是的?!?br>
“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不甘平庸的恐懼,怕自己不特別……”
吉德安:“沒錯。”
“關于性那回事,嘿嘿,我不是說你是同性戀,但你真的很女性化的,對不對?”
沉默……“對?!?br>
死亡的篇張《醫(yī)院狂想曲》在他的頭腦中成型,死亡被割裂為:憤怒、否定、交涉、沮喪和接受。它無比的出色,但卻永遠也無法上演。當白衣女人一點點靠近他時,他竭盡全力推開她,推開這位一直伴他左右的“美麗”死神。他給自己寫了一句臺詞:“我不想死,我想活”(是他抄了阮聆玉,還是她抄了他?或者這是全人類的理想?)
最終,在《醫(yī)院狂想曲》的《接受》篇中,死亡被歡快的歌舞所禮贊著,他面帶微笑走向白衣女子。
蘇格拉底臨終時曾說:“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哪一個更好,只有神知道?!边@是一部令人驚艷的作品,從時空的調(diào)度上,語言的運行,敘事的風格上都足見其功力。雖然沒有道出愛情的真諦,但歡笑著面對死亡,是對死亡的另一種也是最好的一種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