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是一部改編自德國作家阿爾弗雷德·德布林的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故事發(fā)生在1920年代末的柏林,主人公弗朗茲·畢伯科夫因殺害同居的妓女而入獄四年。出獄后,弗朗茲試圖改過自新,但他發(fā)現(xiàn)生活并不如他所愿。他開始在亞歷山大廣場附近徘徊,遇到了一位女人,并為了她嘗試各種體力活。然而,他很快意識到這種生活并不適合他。弗朗茲離開了原來的生活圈子,與各種人打交道后,重新回到了原來的環(huán)境,并結識了倫霍爾德。弗朗茲對倫霍爾德產生了強烈的信任和依賴,并與他制定了一個秘密的游戲協(xié)議。然而,弗朗茲為了一個女人而單方面撕毀了協(xié)議,導致倫霍爾德對他心生怨恨。倫霍爾德利用弗朗茲對他的信任,將他卷入一個小偷團伙,并導致他失去一條胳膊。盡管如此,弗朗茲并沒有報復的欲望。他的舊女友愛娃介紹了一個單純而美麗的女孩米茲給他認識,弗朗茲與米茲相愛,并逐漸走出了絕望。然而,由于失去了勞動能力,弗朗茲只能依靠米茲賣身養(yǎng)活。倫霍爾德無法忍受弗朗茲的幸福生活,產生了邪惡的計劃,試圖將弗朗茲的生活推向絕路。
真好,豆瓣的第一篇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的評論……
在還沒有拍出《莉莉瑪蓮》、《瑪麗布萊恩的婚姻》和《霧港水手》時,法斯賓德一向被人別有用心地稱為“沒有大作的大師”。34歲,在片場習慣大叫大嚷,三個月拍好一部電影然后失業(yè),私人生活極不檢點的法斯賓德,并不是很在意這樣的說法,他本來對世界就抱持著一種天真的惡感。所以,當《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出現(xiàn)時,法斯賓德也并沒有把這當作自己咸魚翻身的契機,只是不斷地說:自己從看過這個小說起,想法就被它所規(guī)定,這是他人生和思想的淵藪,實在是想不到自己有機會拍這樣一個片。
但實際上呢,這可以算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電視或者電影了,之前盜出的《森林中的小屋》,相比之下是白紙一張,《吉普賽時代》無法企及其高度,而最為人所推崇的《芬尼和亞歷山大》也變得像個兒童劇集。如果沒有偏見的話,實在不太好區(qū)分這究竟是電視劇集還是電影。不過,我愿意把這看作電影,15個小時,電影就是要長!
可以說,《柏林亞歷山大廣場》集中了新浪潮運動、德國電影和法斯賓德個人的全部優(yōu)秀傳統(tǒng),是盧米埃爾和梅里愛確定的兩種電影傳統(tǒng)的奇妙混合。
法斯賓德遵循了電影的敘事傳統(tǒng),所以盜版碟商們不費什么力氣,就很好地歸納出了故事情節(jié):一個男人刑滿釋放,鼓起勇氣準備正直做人卻終于沉淪……在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變化和事件的進展上,法斯賓德擯棄了他之前粗獷的表現(xiàn)主義做法,顯示出明顯的美國風格。用了大量近景和特寫,仔細地觀察演員細致的情感變化。全劇看下來,很少有人物僅僅憑沖動行事,大部分的動作都能發(fā)現(xiàn)前因后果和深層的心理依據(jù)。正因為這種心理上的極度緊張,使得整個作品顯得波瀾壯闊。比如第10集(?),基本上只有三個場景,其中梅茨和弗蘭茲在房間調情的恩愛鏡頭占去了一大半,人物的情感交流顯得既充分又緊張又充滿意味:一方面是兩人之間無條件的相愛,一方面是梅茨對弗蘭茲不愿透露自己的事情的焦慮,也用互相的猜疑、躲避和迎合暗示了接下來的走向。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在服裝、街景、道具、歷史甚至人物口音等方面,據(jù)說都相當下功夫,其中主要場景發(fā)生的街道,還是伯格曼拍《蛇蛋》的時候搭建的,估計《沉默》應該也是在這個片場拍的。在花絮碟中,主演和工作人員也不斷地提到14本厚厚的劇本和法斯賓德對每場戲精確的設計,一句話,這是個天才型的導演。
但這僅僅是這部巨著的很小一部分??梢哉f,13小時的前13集占了一半,而2小時的尾聲,卻占去了另一半。這個尾聲,被命名為“弗蘭茲的夢”,顧名思義,表現(xiàn)的是弗蘭茲在女友被殺后陷入的精神混亂狀態(tài)。兩個金發(fā)健美的天使,環(huán)伺左右;他這短短一段生命中出現(xiàn)的人物,悉數(shù)登場。這是一段用心理情緒進行調度的場景,可以說是影史上最長的夢了。
這個漫長的夢中,場景似曾相識卻又大有不同,弗蘭茲在他熟悉卻又感覺陌生的世界中,接受各個不同人物的拷問。在這個時候,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人物,都是深植于弗蘭茲內心深處的,他們是弗蘭茲的不同側面;這些場景,也并不僅僅是夢境,而是現(xiàn)實在深層次的折射,歷史、現(xiàn)實,從過去到現(xiàn)在,莫不如此。印象深刻的場景比如跟老鼠一起吃東西,比如疊在一起的身體,比如房間中的鐵籠……
實際上,在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中,《柏林亞歷山大廣場》一直就充滿表現(xiàn)主義的色彩,整個色調是暖暖的黃色,有著隆重的黑影,人物拖著長長的影子,就像是拖著長長的過去和長長的心思,很像《霧港水手》,也很像《M》,像《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尤其讓人難忘的是弗蘭茲簡陋小屋的餐桌旁,窗外永遠閃爍著的紅光,把整個空間映得像一個心房,充滿了宿命感。還有梅茨被殺時,浪漫的森林深處飄過來的越來越濃的霧,就像萊茵哈特晦暗不明的心理。
在收看第七碟中一個關于影片修復的花絮時,發(fā)現(xiàn)在修復前,影調并非這種暖色加陰影的組合,不過,想想又很放心了,估計是技術問題吧。因為在結尾部分,色調是正常的清冷的青黑色,所以可見,作者想強調的,是夢境中的現(xiàn)實部分和現(xiàn)實中的宿命感,我們要信賴CC的專業(yè)眼光。
除了努米哀爾和梅里愛的結合外,《柏林亞歷山大廣場》還體現(xiàn)出強烈的文學意味。找不到小說原著,看了些相應的介紹文章,無不強調了小說的“鏡頭感”,說是這個小說能躋身當代小說之林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也可以說,《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的電影,用了許多文學化的手段,使它能列身電影百年的排頭。
當然,最重要的文學手段,就是不斷插入的畫外音。比如,也是讓人印象尤其深刻的一段,就是梅茨和萊茵哈特在森林中散步時候,獨白重復著:萬物都有它的時間,出生的時間和死亡的時間,堅持的時間和放棄的時間,收獲的時間和播種的時間……作為一種抒情的手段,文學性極強的獨白,對畫面的內涵是一種相得益彰的解釋。更重要的是,文學性的獨白,讓過分投入的觀眾能夠從感染力相當強烈的畫面和故事中抽身而出,用一種旁觀者的心態(tài),冷靜地對待和思考作者想傳達的意思。有的時候,導演會故意打斷故事的進程,讓人物忽然定格,而是用畫外音來“代替”人物動作,效果非常好。
跟畫外音起相同作用的,還有不時插入的字幕卡。還有經常集中出現(xiàn)的弗蘭茲打死艾達的情景,不過作用這個稍微有些不同,而且讓人有點吃不透。似乎是想強調,這是對于弗蘭茲很重要的一個事件,是他新生命的地點,但實際上也是他生命的終點,因為生活不過是這樣一個不斷的循環(huán)。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字幕卡和畫外音,在每集內部,能自然形成節(jié)奏,并且起到了關鍵的提示作用。如果說蒙太奇形成了故事的影像段落,那么字幕畫外音以及復現(xiàn)場景,則形成了故事的文學段落,真是給人難以言喻的美感。
總之,要知道《追憶逝水年華》好,必須要拉上窗簾去讀它,要知道《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好,必須要打開電視來看它。期待明年電影資料館上全本,也希望有時間能看到……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