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特從17歲起經(jīng)常在《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fā)表作品。1946年,卡波特憑借短篇小說《米利亞姆》(Miriam)獲得了歐·亨利小說獎,成為美國文壇新秀。194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別的聲音,別的房間》(Other Voices,Other Rooms),該小說旋即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1951年,他又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草豎琴》。同年,他以短篇小說《花房》第二次獲得歐·亨利小說獎。1959年他獲得美國文學藝術院創(chuàng)作獎,1964年被選為該院院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還有兩篇短篇小說《聽我說說這回事》和《手刻小棺材》被翻譯成中文,和中國讀者見面?!堵犖艺f說這回事》把家庭糾葛中的有關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手刻小棺材》則將一起兇殺案以紀實的方式表述出來,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上的黑暗?! ≈淖髌分粸榘l(fā)表于1958年的《蒂凡尼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描述一個放蕩不羈的女人在紐約追逐名利的故事。該小說于1961年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片中奧黛麗.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將影片推上了影史經(jīng)典的位置。但真正奠定卡波特文壇地位的作品則是出版于1966年的《冷血》(In Cold Blood,又譯為“兇殺”)一書。依照卡波特本人的說法,他在《冷》中采用了獨創(chuàng)的“非虛構小說”的文體形式,該文體集傳統(tǒng)小說想象力與新聞報道紀實性于一身,開創(chuàng)了美國紀實小說(nonfiction novel)的先河,帶給讀者的是另一種接近超現(xiàn)實之美的閱讀體驗?!胺翘摌嬓≌f”開創(chuàng)了一種為人紛紛效仿的新體裁,在對真實人物或事件進行描寫時使用小說試的手法,同時帶有虛構的指稱??úㄌ貙⑦@種文體和“報告文學”以及“紀實文學”(reportage and documentary)進行了區(qū)分。《冷》正式出版后,盤踞暢銷書榜首位長達1年之久,售出了數(shù)百萬冊,隔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卡波特可謂名利雙收。
獲獎記錄
文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