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影史杰作!2019/美國/劇情,戰(zhàn)爭,電影,懸疑,動作,冒險,情,劇情片,戰(zhàn)爭片,小說改,電影(B站)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名震世界影壇的大導演。1939年,他出生于美國底特律一個意大利移民家庭,其父是位音樂指揮家兼作曲家??撇ɡ陼r就混跡于劇院后臺,還經(jīng)常偷看父親的演出。他從小就對電影十分著迷,17歲時,他進入了霍夫斯特拉學院戲劇系,在參加校內(nèi)戲劇演出時,他幾乎什么都能干。大學畢業(yè)后,科波拉進入加州電影學院專攻電影,其間,他應聘參加了好萊塢導演羅杰·考爾曼的攝制組,當了一名打雜工。 從加州電影學院畢業(yè)的科波拉起先充當?shù)氖蔷巹〉慕巧?。但一開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他的作品往往被人忽視、貶低。直到1970年,他因《巴頓將軍》(《PATTON》)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時,他的才能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撕螅撇ɡ譂M懷熱情地擔任了導演的職務。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善于把影片的立意與美國觀眾的需要、美國社會的注意力相結(jié)合。1972年,科波拉執(zhí)導了影片《教父》(《The Godfather》),他有意識地去表現(xiàn)了美國黑手黨的活動與美國政界、司法界的關(guān)系,而且還從同情的視角去表現(xiàn)了這些黑社會人物的“人性”。他們并不是一般影片中常見的那種殺氣騰騰的惡霸歹徒,而是同樣重視家庭倫理的“嚴父”和“富有責任心”的“有志青年”。這種新的構(gòu)思使美國觀眾有耳目一新之感,特別是影片宣傳的那種奮斗精神與美國社會一貫提倡的“美國精神”十分契合,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1974年,科波拉又執(zhí)導了《對話》(《The Conversation》)一片。他十分巧妙地在影片中渲染了一種令人不安的氣氛,從某一側(cè)面反映出了美國公眾當時出現(xiàn)的對美國政治和社會的那種惶惶不安情緒。影片廣受好評,再次顯示了科波拉杰出的導演才華。同年,科波拉還導演了《教父》續(xù)集(《The Godfather Part Ⅱ》),該片又當之無愧地贏得了當年奧斯卡六項大獎?! 督谈浮泛汀秾υ挕肥箍撇ɡ@得了巨大的榮譽和商業(yè)成就,他更是躊躇滿志,希望超過好萊塢歷史上那些威名赫赫的電影巨頭。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準備后,他決定獨資拍攝《現(xiàn)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了。在該片中,他試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敘述以戰(zhàn)爭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異化的問題。為了拍攝這部巨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資三千六百萬美元。可是,命運不濟,此片推出后,評論界一片死寂,他們看不懂科波拉想要說明什么,觀眾們對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沒有表現(xiàn)出科波拉曾經(jīng)斯待過的熱情。該年度的奧斯卡獎角逐中,該片也榜上無名,這對欠下重債的科波拉無疑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現(xiàn)代啟示錄》之后,科波拉為挽回損失,接連拍攝了《One From Heart》(1982)、《The Outsiders》(1983)、《Rumble Fish》(1983)、《The Cotton Club》(1984)、《Peggy Sue Got Matted》(1986)、《Gardens of Stone》(1987)、《The Man and His Dream》(1988)以及《New Youk Stories》(1989)等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近乎失敗。八十年代的科波拉因此而幾乎一蹶不振。但是,經(jīng)歷大劫的科波拉還是挺過了難關(guān)。1990年,《教父》第三集(《The Godfather Part Ⅲ》)的推出重新為科波拉贏得了昔日的殊榮。而此后的《Barm Stoker's Dracula》(1992) 與《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1994)亦同樣使科波拉再顯輝煌。最近,科波拉一改老路,拍攝了一部內(nèi)蘊悲涼的喜劇片《杰克》(《JACK》1996)。對該片的執(zhí)導使他回想起了自己幼時因患小兒麻痹癥而被隔離的孤獨與恐懼感,這也使他在導演該片時更能融入自己的深切體會。影片以喜劇形式向人們闡述了珍惜光陰的生活理旨,受到了公眾的一致好評。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合稱好萊塢80年代四大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