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原名王利賓,字蘭瀛。后改名為王瀚,字懶今,字紫詮、蘭卿,號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歐西富公、弢園老民、蘅華館主、玉鮑生、尊聞閣王,外號“長毛狀元”,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論家。十八歲縣考第一,王韜于1874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了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論為主的報紙——《循環(huán)日報》。
王韜的少年在甫里渡過,“余少居甫里,莫有知余者”。王韜五歲,由母親教識字。父親是鄉(xiāng)村私塾先生,王韜隨父親熟讀四書五經(jīng),打下扎實的經(jīng)學(xué)基礎(chǔ)。少年王韜在空閑時候,常到甫里鎮(zhèn)上唐代詩人陸龜蒙留下的斗鴨池觀賞荷花,或到明代梅花別墅探梅。最愛在夕陽將落時分,到保圣禪院聽松,“有如千軍萬馬聲,又如千山落葉,萬豁泉流”,畢生難忘。四十多年之后,王韜在1882年,1885年,1887年三年中三返家鄉(xiāng),必重游保圣禪院,并對隨行的朋友們講述少年時保圣禪院聽松的故事。道光二十四年(1843年),王韜到昆山應(yīng)縣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七(1846年)年到金陵應(yīng)考,不第。
道光二十八年(1847年)王韜到上海探望父親,順便參觀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主持的墨海書館,受到麥都思和長女瑪麗、二女婭蘭的接待,款以葡萄酒和音樂,并帶領(lǐng)參觀“光明無纖翳,洵屬琉璃世界”的印刷廠房。王韜對按字母次序排列整齊的活字架,一天能印幾千本書的活字版印刷機很感興趣,種下日后自己辦書館的種子。王韜在墨海書館結(jié)識了美魏茶、慕維廉、艾約瑟等傳教士。
1848年,王韜父親病故,王韜此時家有嬌妻幼女,必須尋找工作,維持生計,幸得傳教士麥都思的聘請,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墨海書館的工資固定,比他在家鄉(xiāng)教書所得高的多。王韜和家眷就住在墨海書館宿舍,室內(nèi)掛一幅對聯(lián):“短衣匹馬隨李廣,紙閣蘆窗對孟光”。
王韜在書館給麥都思擔(dān)任助手,工作踏實,并且重新翻譯《圣經(jīng)》。這段經(jīng)歷,為日后王韜的出逃埋下了伏筆。
英國倫敦會在1843年香港舉辦的代表大會上,多數(shù)代表認為早先馬禮遜翻譯的圣經(jīng),包含太多俚語,決定由倫敦傳道會上海分會麥都思、米憐在上海重新組織翻譯《圣經(jīng)》。初步翻譯工作,由倫敦會教友完成,1847年6月開始,以麥都思、米憐為首的五人代表小組,周一至周五,每天開會研討四小時,每名代表各有自己的翻譯員(王韜是麥都思的翻譯),逐字逐句對照原文,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1850年新約翻譯完畢,1853年舊約翻譯完畢。這部《新約》被稱為“代表譯本”《圣經(jīng)》。代表譯本由于中文通順,被英國圣經(jīng)公會(BritishandForeignBibleSociety)采納為海外標(biāo)準(zhǔn)本,短短六年間已經(jīng)印行十一版,成為在中國最廣為流行的圣經(jīng)譯本。王韜功不可沒。
王韜在墨海書館工作十三年,還先后和偉烈亞力、艾約瑟等傳教士,翻譯出版《華英通商事略》、《重學(xué)淺說》、《光學(xué)圖說》、《西國天學(xué)源流》等書,為西學(xué)東漸作出了貢獻。
1850年10月,王韜的年輕的妻子,不幸病故。
根據(jù)倫敦會1855年61屆大會報告,王蘭卿在1854年8月26日,接受洗禮,正式成為基督教徒。
Copyright ? 2020-2025 www.syjgw181.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