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1959年出生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制片人,畢業(yè)于科隆影視傳媒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導演系視聽傳媒學(碩士)。
1991年,為德國電視臺拍攝了紀錄片《婦女王國》。1994年,拍攝紀錄片《歡樂的絕唱》。1996年,為抗戰(zhàn)50周年而創(chuàng)作了紀錄片《痕》。2003年,執(zhí)導個人首部電影《盲井》,該片入圍第4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獲得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2007年,由其執(zhí)導的電影《盲山》上映。2012年,擔任喜劇電影《哭笑不得》的制作人。2013年,憑借青春愛情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入圍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藝術指導獎。2014年,擔任戰(zhàn)爭電影《智取威虎山3D》的編劇,該片入圍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018年2月2日,由其執(zhí)導的電影《盲·道》上映。
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
臺灣電影金馬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其它獎項
李楊的作品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顯示出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追求,他保持了作品里的內容的統(tǒng)一和風格的連貫,而且他的電影中透露出一種濃濃的冷冽的寫實風格。
李楊的電影風格與這一群體有著相當程度上的一致性:紀實的鏡頭語言,對底層邊緣人生存狀況的關注,非職業(yè)演員、方言的大量使用。與其他導演相比,他更善于用紀錄片式的鏡頭語言揭露人性盲區(qū),在敘事上也不刻意淡化情節(jié),而更注重對完整故事的講述。加上其力避關注過于偏狹的對象,最終成功地將個人情緒轉化為社會情緒,把喃喃自語的個人話語轉化成了社會公共話語。
從李楊早期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出其影視作品呈現(xiàn)主要以邊緣人物為主。與隱喻抽象的藝術審美和談學輪道的知識概念不同,李楊對于現(xiàn)實題材的記錄式呈現(xiàn)更能直指文化土壤和社會環(huán)境。貼近現(xiàn)實、關注邊緣人群、紀錄片風格、小眾,成了他的標簽。在電影海報《盲·道》中,李楊化身落魄中年大叔,留起一頭亂發(fā),穿上寬腿的牛仔褲搭配一只老舊帆布包,頗有“犀利哥”的韻味,盡顯一個由社會中高層跌入底層的男人身上該有的頹廢和沉默,與李楊一向溫和不失尖銳的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Copyright ? 2020-2025 www.syjgw181.com [天龍影院]